踏入北京那縱橫交錯的胡同迷宮,喧囂被層層過濾,只留下心底的寧靜與期待。在牛街附近的胡同深處,法源寺靜靜佇立,宛如一位隱匿塵世的智者,等待著有緣人的到訪。初次邂逅法源寺,那是一個春日的午后,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在古老的墻壁上,映出歲月的痕跡。胡同里偶爾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與遠處傳來的市井之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獨特的樂章。
站在法源寺的山門前,我仰頭凝視著那塊古樸的匾額,“敕建法源寺” 五個大字蒼勁有力,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古寺曾經的輝煌與榮耀。輕輕推開那扇厚重的大門,一陣清幽的梵音傳來,讓人瞬間忘卻了外界的紛擾。寺內的建筑錯落有致,紅墻青瓦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漫步在寺內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歷史的長河中,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傳承。
追溯歷史,法源往事
法源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 645 年,那是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彼時,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卻未能攻克安市城,無奈班師回朝。這場戰爭中,眾多將士壯烈犧牲,為了哀悼這些陣亡的忠魂,唐太宗詔令在幽州城內修建一座寺廟,賜名 “憫忠寺”,意在憐憫、追悼那些為國家捐軀的將士。然而,寺廟的修建并非一蹴而就,直到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 696 年),憫忠寺才正式建成。
在隨后的歲月里,法源寺歷經風雨,見證了無數的歷史變遷。安史之亂期間,它曾被改名為順天寺,成為了反叛勢力的據點之一。安祿山、史思明這兩位亂世梟雄,還曾在寺內東西兩側各建一磚塔,試圖借助佛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隨著安史之亂的平息,寺廟又恢復了原來的名字—— 憫忠寺。唐中和二年(公元 882 年),一場大火無情地吞噬了這座古寺,使其化為一片廢墟。好在唐末景福年間,幽州盧龍節度使李匡威對其進行了重新修整,并增建了憫忠閣,讓寺廟重新煥發出往日的生機。
到了遼代,法源寺再次遭受重創。遼道宗清寧三年(公元 1057 年),幽州城發生強烈地震,憫忠寺在這場災難中受損嚴重。不過,遼代統治者很快就奉詔對其進行了修復,并在遼咸雍六年(公元 1070 年),在寺名前加了個 “大” 字,稱為大憫忠寺。此時的法源寺,不僅是一座佛教圣地,還成為了遼代官方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
金代時期,大憫忠寺迎來了一段特殊的歷史使命。金大定十三年(公元 1173 年),這里被用作策試女真進士的考場。想象一下,當年那些年輕的學子們,懷揣著夢想與抱負,在這座古老的寺廟中奮筆疾書,為自己的未來而拼搏。他們的身影與寺廟的莊嚴氛圍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獨特的歷史畫面。
元朝時,法源寺又與一位南宋孤臣結下了不解之緣。南宋末年,謝枋得組織軍隊抵抗元軍,最終失敗。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 1289 年),謝枋得被元軍押解至大都,安置在憫忠寺。在這里,他以絕食抗爭,表達自己對南宋的忠誠。當他看到墻壁上的曹娥碑,被曹娥的孝行所感動,不禁感嘆:“小女子猶爾,吾豈不若汝哉!” 五日后,謝枋得不食而死,他的忠義之舉,為法源寺增添了一抹悲壯的色彩。
時光流轉,到了明朝正統二年(公元 1437 年),寺僧相瑢對寺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英宗皇帝賜名 “崇福寺”。此時的法源寺,在建筑風格和布局上,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規模。而到了清朝,法源寺更是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雍正皇帝撥出巨款對寺廟進行重修,并于次年竣工后,將其改名為 “法源寺”,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乾隆四十三年(公元 1778 年),乾隆皇帝再次對法源寺進行修整,并賜大雄寶殿 “法海真源” 御匾,彰顯了法源寺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此后,法源寺不僅是北京城內的重要佛教寺廟,還成為了皇家祭祀和祈福的場所。
建筑之美,古建瑰寶
法源寺占地面積 6700 平方米,采用中軸對稱格局,整體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其中中路為主要殿堂所在,東路另有三座建筑。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六院七進,一進一院,錯落有致,層層遞進,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每一處建筑都仿佛是歷史的音符,共同奏響了一曲古老而悠揚的樂章。漫步其中,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們精心雕琢的身影,感受到他們對建筑藝術的執著與熱愛。
走進法源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門,為三座門形式,中間一間為正門,歇山頂,筒瓦屋面,門前石獅一對,威風凜凜,仿佛在守護著這座古寺的安寧。兩側門懸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簡潔而不失莊重。山門兩側建有八字影壁,山門對面一座磚砌一字影壁,這些影壁不僅起到了裝飾作用,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穿過山門,便是天王殿。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前檐開石券臉門窗,顯得古樸而典雅。殿內正中供奉著明代制作的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銅像,高 1.12 米,袒胸露懷,歡天喜地,讓人看了心生歡喜。左右兩側陳列著明代四大天王的銅造像,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每尊像高 1.2 米,他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仿佛在守護著佛法的尊嚴。在彌勒菩薩像的背后,供奉的是明代銅鑄韋陀菩薩像,高 1.70 米,他手持法器,神情莊重,給人一種威嚴之感。
繼續向北,便來到了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寺院中最重要的殿堂建筑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七檁,采用歇山頂設計,屋面為筒瓦鋪設,顯得大氣磅礴。殿前設有三間抱廈,并有磚石月臺,月臺兩側矗立著六通石碑,上面刻滿了歷史的印記。大殿正中供奉“華嚴三圣”,即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制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 2 米,腦后背光,通高 3.97 米,顯得莊嚴而神圣。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 2.14 米,他們神態慈祥,仿佛在向人們傳遞著智慧和慈悲。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 1.35 米,木胎貼金,為清朝制品,他們或坐或臥,或喜或怒,形態各異,展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
大雄寶殿之后是憫忠臺,一名“念佛臺”,又稱 “觀音殿”。臺基高一米多,周圍設以磚欄,殿堂建於臺上,此殿結構獨特,外墻以十二柱為架,室內以十二柱之稱式樣與故宮御花園萬春亭相同。這里保存著法源寺的歷代石刻、經幢等,以唐《無垢凈光寶塔頌》《憫忠寺藏舍利記》《承進為蔍福禪師造陀羅尼經幢》(應歷七年,957 年),遼代的《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舍利函記》最為珍貴。殿外山墻還嵌有清代翁方網復制的唐“云麾將軍碑” 殘柱基,另有《法源八詠》及《心經》等碑刻,是研究佛學和法源寺歷史的重要資料。
再往后走,是凈業堂,內供明代五方佛。堂前有一巨大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極為精美,幾可與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媲美。而大悲壇則現辟為歷代佛經版本展室,陳列唐以來各代藏經及多種文字經卷,蔚為大觀,讓人仿佛置身于佛教文化的海洋。藏經樓現為歷代佛造像展室,陳列自東漢到明清歷代精品佛造像數十尊,各具神韻,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臥佛,其造型逼真,線條流暢,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文化傳承,佛緣深厚
法源寺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剎,更是中國佛教文化傳承與研究的重要基地。1956 年,中國佛學院在這里正式成立,它就像一座燈塔,為無數有志于佛教研究的學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學院匯聚了眾多國內外知名的佛教學者和高僧大德,他們言傳身教,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佛教人才。這些學子們,帶著從法源寺汲取的智慧和力量,奔赴全國各地,為佛教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980 年,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在法源寺內創辦,這里收藏了豐富的佛教經典、文物和藝術品,是佛教文化的寶庫。館內的藏書種類繁多,從古老的手抄本到精美的印刷版,每一本經書都承載著千年的佛教智慧。漫步在文物館中,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這里的每一件文物,無論是一尊佛像、一座經幢,還是一幅壁畫,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見證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法源寺還經常舉辦各種佛教文化活動,如佛教研討會、講經說法、禪修體驗等。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佛教信徒的參與,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佛教研討會上,學者們各抒己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講經說法時,高僧們深入淺出的講解,讓人們對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禪修體驗活動中,人們在寧靜的氛圍中,感受內心的平和與安寧,領悟佛教的真諦。
春日限定,丁香盛景
每年四月,當春天的腳步悄然踏入京城,法源寺便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丁香季。寺內的丁香花競相綻放,如云似霞,如煙如霧,將整個古寺裝點得如詩如畫。那一簇簇潔白或淡紫的花朵,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散發出陣陣清幽的香氣,仿佛是歷史的芬芳在空氣中彌漫。
法源寺的丁香,據傳種植于明代,有著“香雪海” 的美譽。寺中前庭后院遍布丁香樹,每到花期,這里便成了花的海洋。游客們紛至沓來,只為一睹這春日限定的美景。他們穿梭在花叢中,或駐足欣賞,或拍照留念,臉上洋溢著對美好春光的喜愛和對古老文化的敬仰。
法源寺的丁香詩會起源于明代踏青時節的詩人吟詩唱和活動。到了清代,更是達到了極盛。每年春天,寺內丁香盛開之時,僧人備好素齋,邀集文人名士賞花對詩。紀曉嵐、洪亮吉、顧炎武、何紹基、黃景仁、龔自珍、林則徐等人和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曾在這里留下流連的足跡和詩篇。這些文人墨客們,在丁香花的芬芳中,以詩會友,抒發著自己的情感與抱負,為法源寺的丁香文化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
1924 年 4 月,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徐志摩、林徽因等陪同下來到法源寺。他們在丁香花下,談詩論道,交流中印文化,成為了一段文學史上的佳話。泰戈爾的到訪,為法源寺的丁香詩會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法源寺的丁香文化走向了世界。
2002 年,中斷多年的丁香詩會在各界的努力下成功恢復舉辦。此后,每年的四月,法源寺都會舉辦盛大的丁香詩會,吸引了眾多詩人、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前來參與。如今的丁香詩會,不僅保留了傳統的賞花吟詩環節,還融入了現代元素,如詩歌朗誦、詩歌講座、詩歌創作比賽等。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內容也更加精彩紛呈。
在 2024 年的 “致敬巨匠 百年詩情” 法源寺百年丁香詩會系列活動中,主辦方邀請了徐志摩、泰戈爾后人及舒婷、歐陽江河、臧棣、菲奧娜?本森等國內外的詩人齊聚一堂。他們以角色扮演和實景還原的方式穿越百年歷史,讓人們仿佛回到了那個充滿詩意的年代。同時,線上打卡 #尋找五瓣丁香花 #、丁香詩歌文化沙龍、“詩韻滿西城 四海中華情 —— 百年丁香詩會僑聲朗誦會”、丁香詩會 Citywalk 等線上 + 線下主題活動,也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其中,零距離互動體驗詩詞的魅力。
丁香詩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欣賞美麗的丁香花和品味優美的詩歌,更在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為詩歌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讓詩歌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丁香詩會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法源寺就像一部生動的史書,每一塊磚石、每一座殿堂、每一尊佛像,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它見證了朝代的更迭、戰爭的硝煙、文化的交融,也見證了無數人的信仰與追求。漫步其中,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同時,法源寺也是一座文化的寶庫,承載著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在這里,我看到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領略了佛教藝術的獨特魅力。無論是精美的佛像、古老的經書,還是莊嚴的佛塔、幽靜的庭院,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與祥和,洗凈心靈的塵埃。
編輯:魏東月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