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區綠化市容局到臨汾路街道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指導,通過實地走訪、交流座談等形式,深入探討垃圾分類與基層治理融合的創新路徑,為“臨汾模式”注入新動能,更為下一步推進“多格合一”與低碳社區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一行人首先前往精品示范居住區建設項目,對改造后的生活垃圾投放點、一米花園、可回收物回收箱等多個點位進行走訪調研。區綠化市容局也對臨汾路街道通過“硬件升級+場景營造”,將垃圾分類從管理要求轉化為居民生活需求的做法表示認可,同時希望進一步提煉經驗,為老舊小區治理提供可復制的樣本。
走訪后,雙方開展了總結交流。長期以來,臨汾路街道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在日常管理、硬件設施建設維護,及“滬尚回收”、低碳社區創建等方面,始終堅持貫徹“網格化監管+主題化活動”的雙輪驅動模式,不斷完善垃圾分類治理網絡。在日前開展的“臨碳新生、綠動未來”低碳生活宣傳活動中,充分發揮了“網格為基、條線聯動”的工作體系作用,由網格長、專職網格員和志愿者共同參與,有力助推了“多格合一”機制的實體化運作。
區綠化市容局對臨汾路街道的垃圾分類工作表示了肯定,并就下階段如何深入探索“多格合一”與垃圾分類協同共進的創新機制、科技賦能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及提煉特色亮點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圍繞“融網強格”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工作目標,雙方重點探討了數字化與低碳社區建設的深度融合路徑。當前,以“融網強格”推進“多格合一”,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正成為長期的工作任務,那么該如何在垃圾分類領域打造“臨汾模式”?
一是充分發揮網格的基礎性優勢。通過構建“網格為基、條線聯動”的工作體系,為垃圾分類工作注入新動能。依托城運中心的日常巡查、城管執法隊的執法督導、居委會的屬地協調,及物業公司的定點管理,形成多方協同的常態化監管機制,形成“巡查—反饋—整改—復核”的閉環管理,推動垃圾分類從“被動約束”向“自覺行動”的轉變。
二是全面提升網格的隊伍管理。依托“屬地管理、責任到人”的工作體系,建立一支由網格長、專職網格員和志愿者組成的巡查隊伍,通過日常走訪、定點值守等方式,實現垃圾分類問題的即時發現與快速處置。
三是有效借助網格的“吹哨”功能。按照網格“1+7+n”的設置內容,由綠化市容部門下沉智能分類設備和技術指導,環衛部門優化清運路線和作業規范,房管部門督促物業履行管理責任,形成“網格巡查發現問題—條線聯動解決問題”的閉環管理機制。以臨汾路街道為例,通過網格化的管理措施,實現了垃圾分類投放點100%的覆蓋巡查,問題整改率達到98%以上;同時,借助條線部門下沉的智能監控設備和專業指導,垃圾分類純凈度提升了30%,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專業問題條線解決”的治理目標,為打造垃圾分類示范社區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次調研交流不僅是對階段性成果的檢驗,更是一場關于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思想碰撞。通過落實“融網強格”工作總目標,以“多格合一”打破條塊分割,推動市容管理從“單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使居民的個體行為成為“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推動力量,最終構建起“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可持續發展共同體。從智能投放點到低碳社區,從網格化協同到“一米花園”共治,臨汾路街道正以垃圾分類工作為支點,激活基層治理的全新動能。
記者:陳天藝
編輯:葉蘋
資料:區城運中心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