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在汽車行業,法拉第未來堪稱“打不死的小強”。據今年一季度財報,法拉第未來只交付了2臺FF 91 2.0,運營凈虧損超過3億元。賈躍亭的造車之路猶如置身云霧讓人看不清楚。
無獨有偶,國內也有這樣的車企,例如大名鼎鼎的“保時泰”。去年眾泰汽車(下稱眾泰)銷量僅為14臺,凈利潤虧損超10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管卻拿著百萬年薪,因為此事眾泰還上了熱搜,引起了網友熱議。
自母公司鐵牛集團破產后,盡管江蘇深商輸血20億元對其進行投資重整,但實際上造車產業一直處于停擺狀態。在2024年財報中,眾泰提及要持續推進海外市場開拓,T300車型已經具備恢復批量產銷條件。那么重整再出發的眾泰還能創造奇跡嗎?
自主神話跌落神壇
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國內汽車自主品牌猶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有茁壯成長的,例如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當然也有像納智捷、陸風、觀致這些退出歷史舞臺的。眾泰的情況則有些尷尬,頗有些名存實亡的意味。
2017年6月,眾泰通過借殼黃山金馬在深交所上市。千辛萬苦終于實現了資本夢,然而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爆發了危機。2018年初,十多家經銷商、供應商在眾泰生產基地前拉起橫幅,上門討債。
按理來說,上市后的眾泰應該不缺錢,而且2017年銷量再次突破30萬輛,但現實是,作為曾經的十大自主車企,一個營收過百億的企業連欠經銷商的6000萬元都拿不出來。
沒有了經銷商和供應商的助力,眾泰的生產和銷售都遭受了影響。2018年銷量降至23.3萬輛,收入從2017年的208億元縮水至147.6億元。在外界看來,只要銷售、生產還能正常運轉,眾泰就能安然度過資金危機,然而不成想更大的雷正在路上。
2019年5月,有網友爆料眾泰拖欠員工工資,員工大量離職;同年11月,電池廠商比克動力一紙訴狀將眾泰全資子公司杰能動力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貨款及逾期違約金共計6.16億元。
與此同時,關于眾泰破產的傳聞甚囂塵上。雖然眾泰多次聲稱是虛假消息,但業績不會騙人。2019年營收驟降至29.86億元,凈利潤出現了111.9億元的巨額虧損。
時間來到2020年,眾泰多座工廠處于停產狀態。屋漏偏逢連夜雨,其母公司鐵牛集團因嚴重資不抵債早已無持續經營能力。再加上疫情的突發,眾泰已經無力支撐,同年10月向法院遞交了重整申請。
從上市到重整,短短三年時間,眾泰就走下了神壇。實際上在借殼上市之前,眾泰的危機早已浮現,只不過龐大的銷量蒙蔽了外界的雙眼。
從2013年起眾泰先后在山東臨沂、江蘇金壇、湖北襄陽、安徽歙縣建設生產基地,總投資金額超過230億元,大肆擴張的結果自然是資金鏈的緊張。
之所以選擇激進擴張,一方面彼時國家出臺了汽車下鄉、購置稅減半、新能源補貼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機車廠可以享受時代紅利;另一方面國產自主汽車品牌進入發展關鍵期,建廠增能為日后做準備。算盤打得好,不過眾泰卻忘記了自己最大的缺點:沒有技術。
野路子難走天下
現在提起中國車,不僅國人贊不絕口,外國人更是驚嘆不已。但是在二十年前,我國自主車企在技術上還處于一窮二白的狀態,早期推出的車型都是“拿來”主義,眾泰也是如此。
2005年眾泰購買了豐田大發特銳生產線,再借用成都新大地生產資質,第一款車型眾泰2008才得以上市。憑借價格優勢,以及小巧的外形,2008開了個好頭。
在車市站穩腳跟后,2007年收購了江南汽車,不僅獲得了造車資質,還推出了江南奧拓,打入微型車市場;2008年拿下菲亞特Multipla生產線,以CDK方式引入國內,后續實現國產,命名為“朗悅”。
通過買買買,2011年眾泰銷量接近10萬輛,在業內已經小有名氣。如果此時,手握資金的眾泰能靜下心來苦研技術,或許是另外一番模樣,但偏偏選了一條捷徑:模仿。
2013年眾泰發布了首款中型SUV車型T600,憑借和奧迪Q5的神似,以及最低8萬塊的售價瞬間引爆車市。T600的出現也讓眾泰的銷量在2014年挺進15萬輛大關。嘗到甜頭的眾泰從此在模仿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大邁X5撞臉途觀、SR7被譽為平民版奧迪Q3、T700致敬攬勝……眾泰把豐田、大眾、路虎等知名車企模仿了個遍。當然最知名的還是一比一復刻保時捷Macan的SR9,這款現象級產品創下了國內自主品牌加價4萬元的提車記錄。
SR9讓眾泰走上了巔峰,銷量一舉突破30萬規模,然而自此之后眾泰迎來的卻是無盡的反噬。油耗高、品控差、異響頻繁、底盤生銹、吃胎嚴重、變速箱漏油、剎車失靈等各種問題困擾著無數消費者。
例如多位眾泰T600車主經過十幾次的維修,故障依然無法得到有效解決。2016年3月,浙江臺州十幾名車主因故障頻出,維權無門,拉起橫幅向眾泰討要說法,像這樣集體維權的案例不在少數。而彼時的眾泰正在謀求上市解決資金難題,根本不關心售后服務。
做生意本質上就是長期主義,尤其汽車品牌極其講究口碑,失去民心的眾泰等同失去了金主。借鑒模仿、超低價格確實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但對于車企而言終究是一條野路子。
顯然眾泰的造車之法還停留在表象,只能算是一家大型的裝配廠,根本沒有把技術、用戶放在首位。2017年國五排放標準實施,2019年國六緊隨其后,當車市進入技術競爭階段,采用老舊三菱發動機的眾泰,好日子也就到了頭。
下一站會是哪里?
2021年10月,眾泰發布公告,江蘇深商確定為公司重整投資人。在此之前,江蘇深商已經將深陷債務危機的龐大集團收入囊中。接手眾泰目的不言而喻,獲得造車資質,工廠設備,再利用龐大集團的銷售渠道,打造完整的汽車生態鏈。
除了獲得資金支持外,眾泰還招兵買馬,收購上海君趣,布局新能源汽車,試圖撕掉“模仿”標簽。然而兩年后,江蘇深商就萌生了退意。2023年9月,鵬程實業通過受讓方式獲得江蘇深商67%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從而間接控股了眾泰。
隨著控制權的更替,眾泰實控人由黃繼宏變更為無實控人,進入“無主”狀態。管理層雖然進行了大換血,但在公司發展上毫無作為,令股民們失望不已。
相比一潭死水的業績,眾泰在二級市場堪稱活躍至極,去年收獲無數漲停。很大原因在于憑借名氣和生產基地,投資者認為眾泰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所以近兩年各種傳聞接連不斷。
長城汽車、特斯拉、寶能集團、小米汽車都被股民意淫為眾泰的新接盤俠。那么成為代工廠實現起死回生,這種概率有多大呢?
2021年眾泰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擁有9個生產基地。不過其中大部分工廠均屬于政府招商引資,眾泰僅擁有使用權。例如臨沂、襄陽基地已經由當地政府轉租給長城汽車。而自持工廠不是被拍賣就是抵押給了銀行。
即使有財大氣粗地看中生產資質,可是當下車市競爭激烈,能不能取得回報還是個問題。當然合作代工可以降低風險,但前提是眾泰必須把自身的爛攤子解決好。
如果代工走不通,走自主之路就更難了。目前眾泰能夠實現量產的車型,一是2017年號稱首款自研原創的燃油車T300,另一個是旗下江南汽車和輕橙時代合作開發的新能源U系列。
都說萬事開頭難,時隔多年重啟造車計劃,在燃油車市場,眾泰肯定跟不上長安、吉利等老牌車企的速度。從市場方向來看,T300主要面向海外。去年眾泰和阿爾及利亞SARL AI Auto簽署了《獨家代理協議》,打入北非市場,能不能開花結果就看今年成績如何。
至于在新能源領域,江南U2在2023年2月就已面世,不過并未取得開門紅,銷量十分慘淡,甚至還陷入了抄襲風波。這也給未來發售的U3、U5、U6等車型蒙上了一層陰影。
結語
從巔峰期的33萬輛到如今的年銷14臺,眾泰的衰落令人惋惜。在自主品牌發展的黃金年代,憑借好看、低價,眾泰大放異彩,然而這種走捷徑的成功終究是鏡花水月,而不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勝利。
不管是出海,還是跟風新能源,自主發展的道路注定千辛萬苦。雖說很多消費者對眾泰這個品牌還念念不忘,心存情懷,但想要東山再起,眾泰不僅要解決資金難題,還要一切從頭再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