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華
法學文集
本法學文集收錄了何勤華教授40多年來治學研究的代表性成果,14篇文章史通古今、學貫中西,展現了何勤華教授龐大、成熟的歷史觀與方法論,見證了何老師在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中國法學史、西方法學史、法律文化史、法律文明史和比較法等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為國內法律學者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合理借鑒西方法律文明精華,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源與啟示。
(背景圖片源自華東政法大學官網)
本書作者
何勤華
1955年3月生,上海人。華東政法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曾在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留學。兼任中華司法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
著有《西方法學史綱》《20世紀日本法學》《中國法學史》《法律文化史譚》等多部作品。主編《法律文明史》(全16卷,參與撰寫《法律文明的起源》《宗教法》《中華法系》《大陸法系》)。在法學類核心期刊發表論大陸法系》)。在法學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80余篇。
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第二屆中國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稱號,2009年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本文集是學生為了紀念作為老師的我的70歲生日,而出版的一本著作。
本文集最初由我的博士后吳思遠副教授倡議,并提出了詳細計劃。然后得到了王靜、周小凡和張順三位博士的響應。她們從我所發表的論文中,選擇了14篇文章,相應代表了我這40多年所研究的領域,即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中國法學史、西方法學史、法律文化史、法律文明史和比較法等。
對一位學者來說,70歲還不是學術終點。我要向陳光中和張晉藩等前輩學習,繼續努力。如同我在華東政法大學授予我“功勛教授”時所發的感言:“生命不息,寫作不止。”
英國法律史學家迪阿芒德(A.S. Diamond,1897~1978年)在《原始法的過去與現在》( Primitive Law Past and Present)一書第3章開篇,很有感慨地說:Law can only mature in health under the sun of freedom and an advancing economy(法律唯在自由和蓬勃經濟之光普照之下才能健康成長)。這頗符合筆者當下的心境。愿我們一起為此努力。
- 以上內容摘自本書序 -
文丨吳思遠
本法學文集收入了何勤華教授40多年來治學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這些成果相應代表了何老師在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中國法學史、西方法學史、法律文化史、法律文明史和比較法等研究領域的貢獻。作為何老師的博士后,有幸與王靜、周小凡和張順等幾位同門一道承擔本次文集的編校工作,我們得以更深刻、更充實地體悟一位法學名家的治學經歷與心路歷程。
何勤華教授參加高考的時候已經22歲,此前一直在農村生活、工作、勞動。在農村的這段時間里,盡管條件艱苦,但他仍把讀書當作生活中最大的樂趣,白天勞動再苦再累,也堅持每晚自學,讀遍了當時所能接觸到的一切書籍。其中,既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的著作,也有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等方面的書籍。正是知識積累與儲備之廣,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在1977年高考恢復時,得以一舉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而這份刻苦、勤奮此后也一直伴隨著何勤華教授的求學、工作與治學。
在北大法律系求學時,何勤華教授與同樣懷揣夢想與憧憬的七七級同學們相聚在未名湖畔,心懷為國、為民、為社會獻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不敢懈怠、不愿惰貽,在學術研究道路上艱苦奮進。在這4年時間里,何勤華教授廣泛涉獵法學、歷史、哲學等文史學科的藏書,進一步建立起了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品格,而北京大學創建以來就具有的追求學術、追求民主、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傳統,也一直牢牢扎根在何勤華教授心中,成為之后學術道路上始終堅持的品質。
何勤華教授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發表于《法學研究》,這不僅是他專心求學、攻于學術的見證,也可謂濃縮了他作為恢復高考后首屆法科生對于建設新中國法治的特殊情感。按照何勤華教授自己的話來說:“北大法律系七七級,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制度、開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的象征性符號,它將永遠保留在我們每個同學的心中,直至生命的終結。正是因為有幸加入了這個光榮的集體,我才在中國法治建設的道路上一路走了下來。”
何勤華教授從1984年研究生畢業后便留在華政任教,到今年已經整整40個年頭了。在此期間,何勤華教授始終勤懇敬業、嚴謹治學,在法史學領域取得了諸多矚目的成果。本次文集所收錄的《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西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法學形態考——“中國古代無法學論”質疑》《秦漢律學考》《清代法律淵源考》等文,均為學術界開拓性的研究成果,填補了相關學術空白,并為后來者所廣為學習、借鑒。何勤華教授作為法史研究者,尤為注重多元、翔實的史料運用,以及與論證的緊密結合。上述文章也使我們有幸學習何勤華教授龐大、成熟的歷史觀與方法論,并深切感悟到他對于法史學科的獨特見解與深厚感情。
何勤華教授曾兩次赴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進修日本法制史,受這些經歷影響,日本法及法律文化研究成為他開拓與聚焦的重要方面。何勤華教授認為,日本作為一個東方國家,在近代比較落后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吸收西方先進的法律制度與文化,迅速走上了法治近代化之路,并擠入世界強國之林,相關經驗對我國法治建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次文集中的《中華法系之法律學術考——以古代中國的律學與日本的明法道為中心》《中華法系之法律教育考——以古代中國的律學教育與日本的明法科為中心》《中華法系之律家考——以中國古代與日本為中心》等文,僅為其中一小部分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而后出版的《東京審判始末》(1986年)、《日本破產法》(1995年)、《20世紀日本法學》(2003年)等則更為填補國內空白之重要著作。
近年來,何勤華教授對“法律文明”這個命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細致研究,并獲得了華政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法律文明史”。本次文集所收錄的《比較法的早期史》《法典化的早期史》等文便是這一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何勤華教授認為,所謂文明,就是指人類進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形成的生存方式(樣態)以及其所創造的成果。圍繞該重要命題,何勤華教授“點面結合”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涉及古代巴比倫法、日耳曼法、希伯來法、宗教法、古埃及法、中華法系等,為我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以及合理借鑒西方法律文明精華,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源與啟示。
何勤華教授的治學態度與法學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史學人,他對待學生和藹寬容、諄諄教誨,樹立了嚴于律己、言傳身教的榜樣,更是讓我們學生在為人、為學、為事等方面都有極大受惠。在2012年出版的《隨筆錄》扉頁,何勤華教授留下了“做夢,人類進步的開始”的題記,而對待我們學生的夢想,他亦始終給予最大的鼓勵與支持,并時常告誡我們一定要堅持作為法律人的夢想與信念。就像何勤華教授曾在采訪中提到的:“法治的基本內涵的逐步展開和最終實現,就是我們每一個公民,尤其是法律人的夢想和堅守。”
本部法學文集雖不能完全、完整地反映何勤華教授的學術成就,但是透過所收錄的14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仍然得以窺見一位著名法學家對學術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感受他對于法史學科的滿腔熱情與苦心詣旨,以及投身于新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悔決心與堅持不懈。
“山不讓塵,川不辭盛。”文集的最后,愿我們都能受何勤華教授之鼓舞,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住“象牙塔”,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堅守初心、堅持積累,為國家法治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筆者為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紐約大學訪問學者)
目 錄
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
西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
法學形態考——“中國古代無法學論”質疑
秦漢律學考
中華法系之法律學術考——以古代中國的律學與日本的明法道為中心
中華法系之法律教育考——以古代中國的律學教育與日本的明法科為中心
中華法系之律家考——以中國古代與日本為中心
比較法的早期史
比較法在近代中國
法典化的早期史
清代法律淵源考
《萬國公法》與清末國際法
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與中國近代法的命運
新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70年——以學術熱點的探索與爭鳴為中心
編后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