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白宮記者會上,特朗普一句話,讓“臺獨勢力”徹底破防,他說"中美會談成果“有利于和平與統一”,猶如投入臺海的重磅炸彈。次日,臺當局緊急召開會議,并連夜召見美代表。特朗普的一句話,正在臺海掀起驚濤駭浪。
那么,特朗普的“和平統一”是戰略訛詐還是說明其臺海政策開始轉向?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絕非即興發揮,其背后交織著三重考量 。首先,在中美博弈白熱化的2025年,美國正面臨經濟衰退與債務危機的雙重夾擊。財政部數據顯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較2024年擴大18%,而中國持有的美債規模已降至十年最低點。特朗普需要通過對臺政策調整換取中國大陸在經貿領域的緩和。
其次,共和黨內部對臺政策分歧加劇。前國務卿蓬佩奧主導的"挺臺派"與以庫什納為代表的"務實派"角力激烈,特朗普選擇此時拋出"和平統一"言論,既是對黨內極端親臺勢力的敲打,也是為2026年中期選舉預留政策調整空間。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特別強調"和平統一",這種限定性表述保留了美國介入的可能性。
深層分析顯示,美國的臺海戰略正從"戰略模糊"轉向"彈性操控"。五角大樓2025年《印太戰略評估報告》明確將臺地區定位為"非北約主要盟友",卻在政治表述上降低調門。這種"軍事強化+政治淡化"的組合拳,既維持對解放軍的威懾,又避免過度刺激。美國正在重演1996年臺海危機時的策略——槍炮上膛但外交降溫。"
面對特朗普的言論,現在最慌亂的就是臺當局,賴清德的反應堪稱"教科書式的戰略焦慮"。記者會結束90分鐘后,"總統府"發言人即發表聲明,強調美方用詞另有他意;外事部門連夜向美方提交"立場說明文件"。這種應激反應,恰恰暴露了暴露臺當局的心虛。
臺民調顯示,民眾對美安全承諾信心指數從2024年的68%驟降至49%,"美軍馳援"的幻想正在破滅。美國眾議院議員原本計劃6月“竄臺”,但突然推遲行程,美臺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陷入停滯。解放軍東部戰區,已經將圍臺列為常態化演訓。臺當局已經陷入"戰略認知分裂":既要配合美國"以臺制華"布局,又擔憂淪為棄子;既要維持"抗中保臺"敘事,又害怕觸發武統紅線。
特朗普的"統一"表述雖引發震動,但美對臺軍售仍在暗流涌動。臺軍在不久前高調展示海馬斯火箭彈的試射畫面,2年內美將向臺軍交付66架F16V戰斗機。這種"政治降溫、軍事升溫"的悖論,折射出臺島在美國戰略中的真實價值:既是遏制中國的"不沉航母",又是隨時可交易的戰略籌碼。
而在中美實力“東升西降”過程中,從成本上來看,臺當局的"工具價值"正發生微妙變化:雖然臺積電3納米芯片工廠被列為"關鍵設施"。但美方已經逼迫臺積電赴美建廠,一旦臺海有事,美可輕松轉移芯片產業鏈。
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距離臺島不到200公里,而美國則相距上萬公里,再加上解放軍的區域拒止能力,美軍不可能為臺軍耗費如此大的資源,去打一場注定贏不了的戰爭。郭正亮指出兩大致命傷:美國在臺海1500公里內僅有1個航母戰斗群可用,而解放軍已部署上千枚導彈;同時,美國國債突破36萬億美元,已無力承擔大規模軍事介入的成本。這些現實迫使美方調整策略,將臺島從"戰略資產"轉變為"談判籌碼"。
特朗普的"統一"言論,本質上是將臺灣問題重新裝入"中美關系穩壓器"的嘗試。這種策略調整既非放棄干預,也不是支持統一,而是在大國博弈中尋求新的平衡點。對臺當局而言,這場"戰略地震"預示著一個殘酷現實:當美國國家利益需要時,所謂"堅如磐石"的承諾可能瞬間化為泡影。但只有一點不會變,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