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紅辣椒樂隊的《Can't Stop》,以極具顛覆性的方式開場宣告《愛、死亡與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第四季來了。
為何顛覆性?因為奈飛(Netflix)突破以往的創意,不再是各種充滿宗教、外星人、暴力、科幻的故事開篇,而是用了提線木偶的表現形式,以一整集的長度區重現了紅辣椒樂隊的音樂現場。
有不少觀眾以為會有反轉,然而隨著音樂停止報幕開始出現,不少觀眾面對近乎純粹的還原音樂現場的MV而感到迷惑,到底和“愛、死亡、機器人”哪一個主題有關系呢?
看似是一次幽默的開場,實則隱喻著技術、藝術與文化的深度纏繞。
“陳平先師做傀儡,漢旨天下保萬民”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木偶戲重要分支之一。據傳,提線木偶戲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在國內可謂有著千年傳承。在國際上,提線木偶也在日本、西班牙等地被廣泛收藏,是世界性的非物質文化象征。
大衛·芬奇導演在第一集中,運用這獨特而古老的媒介,展現著充滿搖滾風格的激情音樂。意在展示出《愛、死亡與機器人》系列的豐富性和創新性。
印象中并不靈活提線木偶如今隨著音樂,在節奏中跳躍、扭動,成為了音樂的"身體載體",突破了以往的刻板印象。
然而這就是所謂全部的顛覆性了么?答案當然不是。提線木偶的本質是表演者在背后通過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木偶的靈活性依賴于表演者的能力。
在場上激情互動的主唱、臺下激動不已的觀眾,手機靈活彈奏著的吉他手等,每個木偶身上的線卻是清晰可見的,但正是這種清晰的“控制痕跡”,讓木偶的“人性”變得更加刺眼。它們不是工具,而像是擁有意識的存在。
這種“看似受控卻極具生命力”的反差,恰好對應著《愛死機》一直在探討的議題:人類與機械的邊界、控制與自由的博弈。
在激情的搖滾音樂中,正如不少觀眾的擔憂“過多的控制線”是否會糾纏在一起,從而喚起觀眾對"演出"與"操控"之間界限的思考。
執導過《搏擊俱樂部》《七宗罪》的導演大衛·芬奇,從來都是用冷靜的鏡頭語言審視人類最深處的控制欲與反抗情緒。
影視作品的往往會蘊含著創作者的思想,在眾人對他作品的解析里,不難看出其本人充滿了對系統、秩序、規則的質疑與拆解,而這次的提線木偶,恰好成為了他描繪“控制”母題的理想介質。
大衛·芬奇沒有選擇遮掩線索,全片無一不是在高調展示:控制是存在的,自由是虛構的。
《搏擊俱樂部》:“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br/>
木偶不是人,但可以比人更有人性——因為它們愿意“跳舞”。
這是芬奇式的反諷:即便知道自己被操控,人們仍會用力活在當下、釋放情緒、追求意義。搖滾樂的配合下,木偶在舞臺上的放肆與熱血,不正是現代人面對巨型系統時的小小吶喊?
第一集看似是一場復古的演出,但其背后卻藏著對人工智能、人機融合的深度隱喻。木偶是技術的延伸,而今它們不僅跳舞,還傳達情緒、配合節奏、營造共鳴——甚至比人類更有“共情能力”。
這與《愛死機》歷季所探討的命題遙相呼應:當木偶(機器)越來越像人,而人類越來越程序化,我們還能分辨“真實”與“仿真”之間的邊界嗎?
大衛·芬奇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只是用一場木偶音樂會做出提示:控制與自由之間的張力,或許從未停止過,也無法停止。
就像音樂現場的歌名——《Can't Stop》。
《Can't Stop》看似和“愛死機”的主題無關,實則十分貼合:
提線木偶重現的現代搖滾演出仿佛是在告訴我們,那些關于控制、熱愛、反抗與表達的本能,哪怕是在遙遠的未來、人類瀕臨消亡的廢墟中,也依舊會以某種形式延續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