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5 月 16 日消息,科技媒體 phys 于 5 月 12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最新研究表明,科學家通過計算白矮星蒸發所需時間,重新估算了宇宙的壽命,認為宇宙的衰亡速度比此前預測的要快得多。
來自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的三位科學家,通過研究“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現象,重新計算了宇宙中恒星殘骸的壽命。
藝術家對中子星通過類似霍金輻射的方式蒸發的想象圖,圖源 Dani?lle Futselaar / artsource.nl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宇宙中最頑強的天體)將在 10^78 年后,通過類似霍金輻射的過程完全“蒸發”,相比較不考慮該效應的研究預測(10^1100 年)大幅縮短。
研究團隊發現,不僅黑洞會通過霍金輻射逐漸蒸發,中子星(neutron star)和白矮星等其他超密物體,甚至大型星系團周圍的空間扭曲,也會促成類似蒸發過程。
研究表明,物體密度越高,引力場越強,蒸發速度越快。因此,黑洞蒸發最快,白矮星最慢。團隊以白矮星的蒸發時間作為基準,估算出宇宙普通物質的上限壽命為 10^78 年。
研究還揭示了不同天體的蒸發時間差異。恒星質量黑洞(stellar mass black hole)蒸發需 10^67 至 10^68 年,中子星所需時間與之相近。
研究者 Michael Wondrak 解釋,黑洞無表面,會重新吸收部分自身輻射,抑制蒸發過程。而普通白矮星的壽命為 10^78 年,月球則需 10^89 年,超大質量黑洞則需 10^96 年,本星際云的蒸發時間為 10^127 年,超星系團的暗物質暈則需要 10^135 年。
研究帶頭人 Heino Falcke 表示:“宇宙的終極結局比預期來得更快,但幸運的是,這仍然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
IT之家注:霍金輻射由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于 1975 年提出,挑戰了愛因斯坦相對論關于黑洞只會增長的觀點。該理論認為,在黑洞邊緣,兩個臨時粒子可能形成,其中一個被吸入黑洞,另一個逃逸,導致黑洞緩慢衰減。
IT之家附上參考地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