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5月20日了,這是很多情侶期待的一個日子,因為這一天也被諧音“我愛你”。
然而,對于廣大農民朋友來說,更關注的是后面的5月21日,只因這一天是5月的最后一個節氣——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通常在每年公歷5月20 - 22日交節。今年就是在5月21日交節。
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記載了:“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
此時,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而南方地區,雨水開始增多,江河漸滿,于是就有了“小滿不滿,無水洗碗”、“小滿不滿,干斷田坎”等農諺,形象地說明了小滿時節雨水變得充盈了,而且它也對農業生產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另外古人還把小滿節氣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苦菜在此時枝葉繁茂,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麥子逐漸成熟。
小滿時節,氣溫明顯升高,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均氣溫在22℃以上,日照時間長,降水增多,這種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
也因此衍生出了“小滿有三怕”的說法,蘊含著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那這三怕到底各是什么呢?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怕就是小滿節氣是晴天而沒有下雨。
在農業生產中,水是莊稼生長的命脈,尤其對于小滿時節的農作物來說更是如此。
北方地區,冬小麥進入灌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來充實籽粒,如果此時降雨不足,就會導致小麥灌漿不充分,麥粒干癟,最終影響產量。
“小滿不滿,麥有一險”,這里的“險”指的就是因缺水而面臨減產的風險。
在南方,水稻正處于插秧后的生長初期,也需要大量的水分來促進分蘗。
沒有足夠的雨水,稻田干涸,不僅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還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灌溉,增加生產成本,甚至可能因灌溉條件有限而導致部分農田無法種植水稻。
此外,小滿無雨還會影響后續的氣候和生態環境,可能導致干旱持續,引發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
第二怕則是“小滿期間下暴雨”。
雖然小滿需要雨水,但過量的暴雨同樣會帶來災難。暴雨可能引發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沖毀農田、房屋和道路,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山區,由于地形復雜,暴雨容易使山體松動,造成山體滑坡,淹沒山下的村莊和農田。
對于平原地區的農田來說,暴雨會造成嚴重的內澇,積水長時間無法排出,導致農作物根系缺氧,呼吸受阻,從而爛根死亡。
同時,暴雨還會沖刷土壤,帶走肥沃的表土,降低土壤肥力,影響后續農作物的種植。
此外,暴雨還可能引發河流、湖泊水位急劇上漲,超過警戒水位后,堤壩面臨潰決的危險,給周邊地區帶來嚴重的洪澇災害。
第三怕就是“干熱風”了。
干熱風是小滿時節北方地區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它通常表現為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在這種天氣條件下,空氣干燥,蒸發強烈,會使農作物尤其是小麥的水分迅速散失。
小麥在干熱風的影響下,葉片干枯卷曲,灌漿過程受阻,籽粒提前成熟,形成癟粒,導致大幅度減產。
干熱風還會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新陳代謝,削弱植株的生長勢,降低作物的抗病能力,使農作物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
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干熱風帶來的危害往往是難以挽回的,一旦遭遇,農民辛苦種植的莊稼可能會遭受重大損失。
“小滿有三怕”的說法,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反映了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之間的緊密聯系。
在現代農業高度發展的今天,雖然我們擁有了更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施來應對自然災害,但這些傳統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提醒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順應節氣變化,并且及時做好防范的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