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變革不再是傳統培訓的升級與優化,而是從理念到形式的重構。
作者 | 湯豐林
北京教育學院原副院長、教授
北京市特級教師協會會長
AI浪潮帶來了時代的顛覆性變革,在“ChatGPT、DeepSeek等是否會取代教師”的時代焦慮之中,教師培訓需要積極行動,作出應有的回應。毫無疑問,教師培訓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亟須我們作出既回應技術挑戰,又符合教師成長規律與教育規律的反思與設計。
AI時代,亟待厘清“為師之本”。從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到2025年DeepSeek異軍突起,無論技術界還是教育界,都在積極思考并討論未來教育中教師角色的變革乃至教師存在的必要性。而能否清晰認識“師之本”“師之變”等這樣一些觸及教師本質的問題,直接影響著我們未來的教師培訓應該如何開展。
何為“師之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如何傳,業如何授,惑如何解?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其實就是對“師之本”的把握,這個本便是“立德樹人”的邏輯基礎。師生關系的出發點是“師”之“我”,即師以“我”面對學生的“你”,構成了我與你的關系。在這個關系中,“我”是邏輯起點,也是教育的邏輯基點。正因此,師的政治信仰、師德修養、專業水平等直接決定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要求能否得到有效落實。因此,我們可以說,“師之本”在于不斷提升并完善“我”的標準與形象,建好教育的這個邏輯基點。
“師之變”會是什么樣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對教師角色提出了巨大挑戰,不過AI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我”的概念,而只要它不能有這個“我”,那么它就永遠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師”。因此,AI無論何時,充其量只能成為“師”的助手,在知識傳播、資源提供和日常管理中發揮其優勢,而在學生的社會情感培養、人格與品德養成、創新創造能力培養等育人行為方面,只能由教師來承擔。因此,我們可以說,“師之變”的界限在于“教書”的部分職能會由AI來承擔,而全部的“育人”功能則只能由師來承擔。
AI時代,需要建立新型學習共同體。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教師培訓必須發生深層次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再是傳統培訓的升級與優化,而是從理念到形式的重構。在這樣一場教師培訓的革命性重構中,我們需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是培訓關鍵目標的轉變。
近年來,我們提出了將教師培訓從知識與能力的更新,轉型為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行動。無疑,這是符合AI時代日益凸顯的個性化培訓與精準性培訓要求的目標轉變。個性化培訓要求解決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個性化問題,而傳統培訓只能解決共性問題,或只能盡量趨近于小組共性問題。從傳統教師培訓的組織方式而言,精準性培訓本身就無法實現,或者最多也只能在小范圍內實現。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必須推動培訓組織形式的轉變。從培訓的關鍵方式而言,則要全面實現從組織培訓向支持學習轉型,即未來的教師培訓需要將重點轉向支持教師的學習。
二是培訓組織形式的轉變。
針對AI時代的新要求,我們要實現培訓組織形式深層次轉型。總體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重構。
其一,政府抓政策。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師培訓在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下,不僅有效提升了全體教師的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建立了運行良好的五級教師培訓機制。但從AI時代的新形勢來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職責。就政府層面而言,要把各級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從組織調訓等復雜的專業活動中解放出來,重點放在抓政策優化與指導,以確保國家政策有效落實,同時要注重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的特點與發展需要。
其二,院校抓資源。各級培訓院校應該從繁重的大規模培訓組織實施中解放出來,重點放在三類資源的建設,并實現省域內或全國性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即按照教師全生命周期建設持續性專業提升的課程資源,供基層學校根據本校教師發展需要組織安排相應的課程內容,供每位教師根據自身專業發展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案例資源,即按照國家課改的總體要求,建立以學段、學科為基礎的多元案例資源,供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隨時學習交流;AI平臺資源,近年來AI賦能教育教學的相關學術研討活動不勝枚舉,但基本是技術專家唱主角,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技術導向的AI賦能教育的格局。而實際上,技術導向的賦能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的要求。因此,我們亟須形成教育導向的技術賦能格局,以深度解決技術融入教育、融入課堂的問題,各類培訓院校積極建立更加親教、親師的AI賦能資源迫在眉睫。
其三,學校抓落地。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教師培訓已經解決了組班式全員培訓的問題,也取得了卓著的成績。但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師培訓的主陣地應該在教師所在學校。因此,未來的教師培訓應該逐步實現由一線學校整合各類資源,為每位教師搭建以校為本的常態化培訓;各級培訓機構則逐步轉向以資源建設、引導性培訓和校本指導為重點。這樣,教師培訓就既解決了針對性與實效性問題,也最大限度地解決了資源浪費問題。
其四,教師抓學習。如果上述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那么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就非常明確,就是專心致志地學習。因此,教師培訓亟須解決的另一個重點問題,就是深入開展教師學習研究,探尋教師學習的規律與特點,為各類資源的建設與培訓組織形式的變革提供更加專業精準的指導。同時,為教師搭建以培訓者、AI智能體、參訓教師為核心的基于AI生態環境的學習共同體,為教師可持續的專業發展提供AI時代的專業支持。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