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季,廣州市公安局截獲臺灣保密局密電,證實代號"04"的暗殺行動鎖定華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葉劍英。這場持續三年的安全保衛戰,不僅關乎開國元勛的生死存亡,更成為新中國構建現代國安體系的重要轉折點。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后,葉劍英受命主政廣東。這座毗鄰港澳的南國重鎮,殘留著381個國民黨特務組織,登記在冊的敵特分子達8600余人。毛人鳳指揮的"粵港特別行動組"設立10萬港幣懸賞,先后策劃7次針對葉劍英的刺殺行動。
1950年5月31日,市政府舉辦的慶功宴突發爆炸案。衛兵在宴會廳東南角發現土制罐頭炸彈,爆炸產生的彈片嵌入距離葉劍英1.5米的立柱。經偵查證實,這是保密局直屬爆破組利用港澳走私渠道運入的TNT炸藥。該事件促使中央軍委緊急調派第15兵團加強廣州衛戍。
華南地區特殊的地緣環境加劇反特難度。珠江航道每日往來港澳的200余艘商船,為特務滲透提供天然通道。1951年3月,公安部門在沙面碼頭查獲偽裝成茶葉箱的無線電發報機;同年7月,破獲利用教會醫院傳遞情報的"圣母小組"。這些案件顯示,國民黨正構建連接臺灣、香港、澳門的三角情報網。
毛澤東在1952年3月12日的中共中央通報中特別批示:"廣東情況復雜,劍英同志需提高警惕。"此時偵獲的"04行動"計劃顯示,保密局少將站長趙一帆已組建20人行動隊,配備美制狙擊步槍與毒劑手槍。該情報被列為"4A級",直接觸發中央保衛系統的應急機制。
華南軍政委員會緊急啟動"護劍行動",構建起立體防御體系。公安部長羅瑞卿簽發第117號令,從華東局抽調32名資深偵察員組建特別行動組。該組配備蘇制R-3型無線電測向車、美式AT-6竊聽裝置等尖端設備,在沙面、東山等重點區域實施24小時監控。
針對珠江航道管理漏洞,海關總署實施"三查兩控"新政。所有港澳來船實行"雙崗核驗"——海關人員檢查貨艙,便衣警察排查乘客。1952年6月,新政實施首月查獲偽裝箱式發報機7臺,拘捕偽裝成藥材商人的特務14名。港澳航線貨船吞吐量因此下降23%,有效壓縮敵特活動空間。
趙一帆行動組被迫調整策略,轉向陸路滲透。8月17日,邊防軍在寶安縣截獲改裝卡車,車廂夾層藏有3支M1C狙擊步槍與8枚美制MK2手雷。審訊證實,這批軍火計劃用于在葉劍英視察深港邊防時實施遠程狙殺。此案促使中央軍委將邊防部隊擴編至2.4萬人,并沿珠江口增設12處瞭望哨所。
公安部針對趙一帆的專項追捕代號"獵梟",運用三項創新戰法:其一,逆向解析臺灣保密局密電編碼規律,成功破譯"04行動"第9號指令;其二,策反香港站機要員陳某,獲取趙組核心成員指紋檔案;其三,在廣九鐵路沿線布設132處便衣哨,形成跨省協防網絡。
9月24日,特別行動組鎖定趙一帆藏身香港北角的"德星號"商輪。該船注冊英國籍,常規執法存在外交風險。經周恩來批準,南海艦隊出動"南寧號"驅逐艦與4艘魚雷快艇,在萬山群島以西18海里處實施公海攔截。登船檢查中,偵察員憑陳某提供的耳廓特征,從287名乘客中識別出偽裝成傳教士的趙一帆。
審訊揭示國民黨特務系統運作機制:臺北本部通過澳門"南光貿易行"洗錢,香港"東南通訊社"負責人員培訓,行動組則利用教會、同鄉會等民間組織建立掩護身份。這些情報推動新中國出臺《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并建立港澳工作委員會情報交換機制。
歷時913天的"護劍行動"催生現代國安體系雛形。1953年頒布的《特務自首登記條例》促使5400余名潛伏人員投誠;借鑒蘇聯經驗組建的政保部隊,發展出無線電偵測、痕跡鑒定等專業技術;珠江口構建的"陸海空立體防線",成為沿海安保范本。葉劍英在1954年華南分局會議上總結:"這場斗爭鍛造出三把利劍——群眾聯防的天羅地網、技術偵查的火眼金睛、跨境協作的降魔杵。"這些經驗為改革開放后的國家安全工作奠定基礎,見證中國共產黨在隱蔽戰線的戰略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