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5年第二十九期(總第902期)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這個句式,說說如今的應試作文:“高分作文都是相似的,低分作文各有各的問題?!?/p>
不過,你以為我這樣套用托老先生的話,接下來要講應試高分作文的套路嗎?不,恰恰相反,雖然應試那一套我很懂,但這篇文章我不想講套路,而要說說現在應試作文存在的問題。
從前的好作文百花齊放,現在的“好作文”卻千篇一律,何以如此?因素有很多,但從我個人觀察,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應試作文時,以下兩方面的偏差尤為嚴重。
其一:將選材區分為三六九等
近些年,國家層面不斷強調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政策會落實到語文試卷中,受此影響,作文命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向這個方向偏移的趨勢。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語文老師在指導或者批閱應試作文時,就會以是否和傳統文化掛鉤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標準,要求學生多寫傳統文化,甚至要把寫作素材區分為三六九等,潛移默化傳遞給學生一種認知——如果作文題材與傳統文化有關,就天然地比寫日常生活更高級。
事實上,雖然作文命題一定程度上有強調傳統文化的趨勢,但并不是說所有的作文都必須要寫傳統文化。不能給學生傳遞錯誤的認知,認為作文素材有高下之分,只有寫傳統文化才高級。如果以這個錯誤的認知作為標準,那么,許地山的《落花生》和朱自清的《背影》就不能算是好文章,更不可能成為現代文學的名篇。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花生,父親給兒子買橘子,都是再平常不過再普通不過的小事,但這樣的篇章何以動人?因為有由衷的真情,有深入的認識。
清代詩人沈德潛有言:“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睂懽魉夭牡倪x擇也應該如此,不要追“高大上”,也沒有哪個素材天然就“高大上”,文章要以真情勝,要以認識勝。
其二:過度追求積極修辭
很多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常常要求學生要加強描寫,認定有生動的描寫才是好文章,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要求學生必須要在文章中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甚至將此作為一個硬性的規定,沒有修辭就要打回去重寫,這就完全偏離了寫作上的基本規律。
如果以是否有積極修辭作為評價語言好壞的唯一尺度,那寫下雪,就必須要寫成“柳絮因風起”,“燕山雪花大如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才優秀,如此說來,《水滸傳》中“林沖風雪山神廟”一段,“那雪下得正緊”,一個“緊”字的妙處又該從何說起呢?
積極修辭是修辭,消極修辭也是修辭,并不是只有大量積極修辭甚至堆砌辭藻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寫文章第一位的不是辭藻有多華麗,而是要做到言之有物,做到文從字順。
蘇軾說寫文章要如“行云流水”,要“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然后才能“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如果拋開了內容表達的需要,硬性規定必須要強化描寫,必須要積極修辭,就偏離了寫作的初衷。
子曰:“辭達而已矣?!睂懳恼虏灰^度修辭,不要轉文,要教學生在寫作時好好說人話,說順暢的話,說心里話,這才是指導作文應有的態度。
可能有老師會說,考試就是那樣的安排,閱卷就是那樣的標準,我這樣指導學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一個一線老師,又有什么辦法呢?我也是一線老師,當然清楚一線老師的難處和痛點,但我們教學生,不能只是教考試,還是要回到本源,總得教學生一點兒真本事不是?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古文觀止》的公益課已經講到第三十九講,每一講都有直播回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