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在博物館里遇見‘寧’”——南京市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南京城墻博物館舉行。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南京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始終堅持創新,讓改革成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新動能,讓博物館成為文化惠民的主陣地,成為城市的代言人。
五月博物盛宴邀你共赴文化之約
在活動現場,南京博物館行業數字人“寧小博”為大家作了精彩推介。為活化利用文化遺產,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五月這個“博物季”,南京市為廣大觀眾推出三大特展,分別為六朝博物館推出的“遇見達利”特展、南京城墻博物館帶來的“國王巖”特展,以及南京市博物館推出的特展“一杯江南——藏在杯中的三城三味”。同時,還為觀眾精心挑選了“2025年度南京十大推介展覽”,以及100余項特色展覽和社教活動,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奉獻了豐盛的文化大餐。
為了持續豐富夜間文旅新場景、新業態,南京市推出了豐富多彩的夜游夜演活動,多家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為觀眾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和更靈活的游覽時間。
60 萬城磚“歸倉”見證全民守護力
在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方面,南京一直在行動。
2016年,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與南京古都城墻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顆粒歸倉 守護城墻”項目,旨在面向全社會征集散落的城磚線索。共同尋找、守護城墻,也共同守護屬于南京人的集體記憶。活動至今已回收近60萬塊城磚,用于城墻修繕、學術研究及展示。
活動現場,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還向一批積極提供城磚回收線索的“城墻守護人”頒發了證書,感謝他們對南京城墻保護事業作出的積極貢獻。
來自南京市博物總館文物保護部的巫驍和來自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的陳曦這一對文博伉儷,也在活動現場深情講述了“吳煦檔案保護修復項目”背后的故事。
百項資料庫+校館聯動 點燃文脈薪火“接力棒”
近年來,南京市博物館建設不斷完善,博物館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博物館早成為青少年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
來自南京拉薩路小學的同學們,用一場《我在博物館長大》的表演,講述了他們在博物館的一場奇遇,這是一場古老與新生的對話,也是一次傳承與創新的接力。
為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南京市開展了全市博物館教育資源項目庫建設工作,整合公布全市博物館教育資源,積極為社會開展實踐教育、研學活動及課程開發提供便利。活動現場,發布了《南京博物館教育資源項目庫》100個項目,充分釋放博物館教育功能。
近年來,南京市文博行業和在寧高校互動頻頻,共建文博,共享資源,高校博物館聯盟持續會商發展,備案高校博物館不斷提升服務。其中,江蘇警官學院博物館晉級國家三級博物館,最新展覽“破曉:城市接管中的人民公安”,入選 2025 年度江蘇省博物館紀念館歷史文物類重點展覽,并在全國巡展。南京市文旅局和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簽署了《合作共建博物館方向微專業框架協議》,在建設博物館微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推進博物館備案等方面開展合作;南京市文旅局和南京曉莊學院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推進雙方資源共享,更好服務社會。
活動現場,南京市文旅局代表與2所高校代表上臺,互換合作紀念臺卡。同時,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渡江勝利紀念館、南京城墻博物館分別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高校的5名在寧高校留學生頒發了“國際體驗官”證書,感謝他們對促進文化交流、提升行業影響作出的貢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