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附條件不起訴成就高考夢想,當七口老井撬動668萬元改造資金,當110余個充電樁織就安全網……檢察官以法為尺,在多方利益交疊中尋求辦案最優解——公平正義不僅閃耀于法庭,更停留在百姓舒展的眉梢間。日前,逄燕妮、胡晨琳、張駿、劉欣、郭美玉等5名青年檢察官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檢察日報》特邀他們分享辦案經歷,感悟新時代青年檢察官的挺膺擔當。
做扎根遼東大地的“銀杏樹”
講述人:遼寧省丹東市檢察院“銀杏樹”未檢辦案團隊負責人 逄燕妮
我是一名“90后”檢察官,從檢12年,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檢察官、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稱號,時光見證了檢徽與獎章熠熠生輝,而我“要把案件辦得有靈魂,要把工作做得有溫度”的從檢初心,也伴隨著汗水一路生花。
在辦理的眾多案件中,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令我印象深刻。17歲的小磊(化名)因沖突傷人被移送審查起訴,監控畫面里那個揮拳的身影,與提訊室里蜷縮道歉的少年判若兩人。
“對方先罵我是沒爹的孩子……”自幼被棄養的小磊由其奶奶養大,案發時正面臨高考。“我沒想到會犯罪,我知道錯了。”小磊哭著懺悔道。
為了讓其重返校園如期參加高考,我院開通“綠色通道”,很快完成調解、聽證等程序。宣告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時,小磊的奶奶抱著他說:“孩子,今后可不能再沖動了。”小磊不語,只是狠狠點頭。小磊果然不負眾望,順利考上大學。
如今,小磊邊讀書邊兼職,還在學校技能競賽中獲了獎。這個曾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少年,把獲獎照片發給我時說:“姐,你教我的法律知識我都記得,我一定不辜負奶奶和你的期望。”
我的視線瞬間模糊,這句真誠質樸的話語,卻似春雨般浸潤心田,讓我更加堅定在辦案中堅守“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重點關注留守、困境兒童群體,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未檢案件。
作為丹東“銀杏樹”未檢品牌負責人,我和團隊成員組建檢察官“愛心媽媽”團,結對幫扶留守、困境兒童,送法進校園、進鄉村,增強未成年人法律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并聯合多部門構建“檢察+N”救助幫扶格局,讓1200余人重燃希望……那些法治課上高舉的小手,那些當事人發來的感謝信息,都是司法為民最樸實的注解。
2024年7月,逄燕妮帶領“銀杏樹”未檢團隊走進公園普法宣講。
如果問我檢察官的初心是什么?我想,是被告人真誠悔罪的淚水,是被害人重新振作的笑容,是孩子們眼中閃爍的靈光。12年來,我帶著“顯微鏡”辦案,用“春風”化怨,只為讓人民群眾切實體會到公平正義可感可觸、就在身邊。
我至今仍在關注著小磊的成長。他的改變和進步激勵我要擔起新時代檢察官的使命,用高質效辦案在司法實踐中維護公平正義,以檢察履職給未成年人撐起法治藍天。未來的路,我將繼續做那棵扎根遼東大地的“銀杏樹”,以法治為根,以溫情為葉,守護這個英雄城市的萬家燈火。
愿青春之花在法治陽光下綻放
講述人: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檢察院副檢察長 胡晨琳
15年前,當我跨入檢察院大門的那一刻起,當一名優秀的檢察官、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這個樸素的愿望就深藏于我的內心。從檢15年,我在綜合部門從事過文字材料工作,在刑事檢察一線成長為懲惡揚善的公訴人,但讓我最難忘的身份還是“未檢姐姐”。
未檢是一項特別有溫度的工作,它不僅關注案件本身,更關注案件中的未成年人。17歲的小豪第一次被拉去參與斗毆時,一把刀被扔到了小豪腳邊。一邊是義氣,一邊是理智。小豪揣著長刀,在面包車周圍徘徊了許久,才在隊伍后面跟著走,始終沒有沖上去砍人。隨著一陣急促的警笛聲,一切都結束了。最終,小豪因涉嫌聚眾斗毆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提審時,小豪說他很后悔,還想考大學。那雙充滿渴望的眼睛,深深刺痛了我。考慮到小豪系初犯、從犯,又是在校生,我院依法對他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考察期間,我經常到小豪家和學校了解情況,有時帶上幾本書和他分享,小豪遇到煩心事也會和我交流,我從中看到了小豪的改變。經過努力,小豪如愿考上大學。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小豪第一時間來檢察院告訴我這個好消息,笑盈盈的眼里仿佛有光。
這起案件讓我意識到,未成年人保護不是單一的司法保護,而是全方位保護。2018年,我院組建“晨曦工作室”時,特意選用了這個充滿希望的名字。我們不僅辦理案件,更像守護幼苗的園丁,為遭受欺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誤入歧途的少年重歸校園,為監護缺失的留守兒童送去檢察關懷。
司法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工作模式無法及時響應未成年人保護需求。于是,我帶領團隊研發了未成年人保護平臺——晨曦云平臺。為確保“一鍵舉報、個性化幫教”等功能符合未成年人需求,我們經歷了上百次推敲修改。平臺上線后收到第一條線索時,我和團隊成員激動得熱淚盈眶。如今該平臺已推廣用戶1萬余人,線上幫教未成年人80余名。
面對鄉村地區青少年普法弱、留守兒童家庭呵護少的情況,我還推動創建了“檢察游學營”,帶著孩子們走進檢察院、科技館、紅色教育基地,在沉浸式體驗中播撒法治種子。“我要快快長大,像未檢姐姐一樣保護妹妹們。”一名留守兒童在“小小檢察官”角色扮演中認真地說。7年間,1200余名鄉村兒童在我們的普法活動中綻放笑容,這比任何榮譽都更讓我欣慰。
2025年2月,胡晨琳走進校園為同學們上開學第一課。
這些年,“晨曦工作室”先后獲得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全國“青少年維權崗”等榮譽。當我獲得“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的消息傳來時,我深知這不僅屬于個人,更凝聚著所有安源檢察干警的矢志不渝,飽含著社會各界的信任支持。這條路,我會繼續堅定地走下去,直到每一朵青春之花都能在法治陽光下綻放。
老舊小區裝上了充電樁
講述人:重慶市忠縣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副主任 張駿
今年5月6日,我再次踏入某老舊小區回訪時,正在掃碼充電的張大姐熱情地說起小區的變化:“現在樓下集中裝了充電樁,掃碼就能充電,方便又安全。”我抬頭望去,曾經如空中蛛網般的飛線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智能充電樁,安全與便利融入居民日常。
去年初,我在履職中發現,多個小區存在飛線充電問題。部分居民私拉電線,為停在樓梯間、安全出口、人行道的電動車充電。空中飛線充電的情況隨處可見,猶如一顆顆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火災。
我和同事帶著記錄本和相機,盯上了問題嚴重的兩個老舊小區。走訪中,居民們訴起了苦水。年輕人說:“早上趕著上班,哪有時間繞遠去充電站?”老人算起賬來:“外面充電樁電費那么貴,哪有家里劃算?”社區工作人員也很無奈:“我們天天宣傳,可居民總要充電,光靠勸哪能根治?”
我們帶著這些一手資料又走訪了消防、住建等部門,工作人員也道出難處:小區建設時未考慮電動車充電問題,部分小區沒物業,即便建好充電樁,管理也是難題。調查越深,問題越明晰:基礎設施不足、監督管理缺位、群眾安全意識薄弱,三者交織讓飛線成頑疾。我院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督促行政監管部門整改。然而,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資金成了最大阻礙。老舊小區改造預算緊張,充電樁建設停滯不前。我和同事一次次走訪,與主管部門、社區召開協調會。會上,各方在職責范圍內想辦法,最終爭取到225萬元專項資金,老舊小區充電樁建設自此駛入快車道。
2024年5月,張駿(左)到小區回訪查看電動車飛線充電整改情況。
整改期間,我們通過走訪宣講、發放資料、張貼標語等方式增強群眾安全意識,并推動全縣開展住宅小區消防安全隱患自查自改。同時,開展專題培訓,提高物業從業者管理水平。此后,問題最嚴重的兩個老舊小區安裝充電樁60多個,其他小區安裝充電樁50余個。
今年回訪時,居民們的笑容讓我倍感欣慰。一位大叔稱贊檢察機關積極推進充電樁配套設施建設,不僅數量充足,而且還很智能,解決了充電難題。更讓我觸動的是,這場整治推動了基層治理良性循環:物業規范管理,無物業小區由居民委員會落實專人管理,群眾安全意識增強,部門協作更加順暢。站在小區里,我想,檢察工作的意義不就在于此嗎?從發現問題到推動解決,從法律監督到源頭治理,我們辦的不僅是案子,更是老百姓的生活。
從蛛網密布到秩序井然,從安全隱患到智慧港灣,這場履職實踐讓我懂得:新時代青年既要做破局者,更要做建設者。那些在協調會上激辯的日夜,在樓道間奔走的足跡,最終都化作居民安心的笑顏,這或許就是公益訴訟檢察官最動人的底色。
七口自備井的故事
講述人:甘肅省天水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副主任 劉欣
剛進入檢察機關時我常常在想,平凡如我,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征途上能做些什么?從書記員到檢察官助理,最后成為一名檢察官,隨著一個個案件的辦結,我逐漸明白,無論在哪個崗位,我們的職責就是捍衛公平正義,傾聽百姓訴求,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2022年4月,我院收到甘肅省檢察院移交的案件線索,反映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鎮有七口自備井長期在高鐵運行安全范圍內抽取地下水,影響寶蘭高鐵行車安全。
起初,我簡單地認為,與高鐵安全相比,關停幾口井并非難事,可立案調查后才發現,問題遠比想象中復雜。自備井建得早,村民多年來一直用于灌溉周邊千余畝果樹,寶蘭高鐵修建時正好經過該區域。
調查過程中,鐵路部門表示曾多次向地方政府發函反饋自備井隱患問題,但一直未得到解決。周邊農戶無奈地說:“種地這么多年,突然不讓澆水了,不澆水地里不產東西,一家人吃啥喝啥。”水務部門和屬地政府坦言:“2019年,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高鐵運行安全問題,水務部門和馬跑泉鎮政府也曾計劃開展灌溉井關停改建項目,但由于新選的打井地址位于水源地保護區內,違反法律規定,上級單位未予批準,問題就此擱置。”
農田灌溉的需求、高鐵運行的安全、水源地保護的紅線,三重矛盾交織,似乎成了無解的難題。但高鐵運行安全要保障,農戶的急難愁盼也不能不管,案子再難也要辦。為推動案件辦理,我多次走訪水務專家,咨詢專業機構,組織環保、水務等部門和農民代表召開協調會,共同探尋解決辦法。那段時間,我晚上做夢都是水井搬遷的場景,同事調侃我為了幾口井已經“走火入魔”。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檢察機關的努力推動下,同年10月,麥積區成立了由區委政法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高鐵沿線自備井安全隱患整改工作。同年12月,麥積區政府投入668萬余元,通過擴建合規舊井、疏通改造已有管網、在水源地保護區外新建水井和水渠等措施,妥善解決了鐵路行車安全、農田灌溉需求與水源地保護之間的矛盾。
2023年10月,劉欣(左二)參與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聯合督導。
項目完工后,原有鐵路安全范圍內的自備井全部關停,改造后的合規自備井出水量更大,灌溉用水在手機上就能操作,村民灌溉更加便捷。2023年冬天,農田冬灌時節,我們回訪時發現,自備井抽取地下水帶來的高鐵運行安全隱患全部消除,冬灌井然有序,果農洋溢著熱情的笑臉,盛情邀請我們有時間來嘗嘗地里產的水果。
現在回想起這個案子,我深切感受到:從高鐵疾馳而過的震撼場景,到農戶笑逐顏開的溫暖瞬間,都是新時代檢察官對公平正義的執著追求。未來,在守護公益的征途中,我將繼續做法治長河里一朵堅定向前的浪花,以微光聚星河,以青春之熱忱為法治畫卷添一抹青綠。
重燃一個家庭的希望
講述人: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檢察院副檢察長 郭美玉
從檢15年,經手的案子不計其數,但今年初那起司法救助案至今回想起來仍讓我眼眶發熱。翻開案卷,10元借款糾紛、在校大學生被刺、無力賠償的犯罪嫌疑人……幾個刺目的關鍵詞,像冰錐般扎進心里。被害人麗麗(化名)的遭遇讓我揪心,她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卻因一場無妄之災,身體和心靈遭受重創,而這個本就搖搖欲墜的家庭,更被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絕不能讓受害者因案致貧!”合上卷宗時,我聽見自己心底的聲音。當得知麗麗父親早逝,母親張某身患重度抑郁和血管瘤,母女倆靠低保度日,如今連醫藥費都湊不齊時,我院立即啟動司法救助程序。時間不等人,我開啟了72小時的沖刺。
我首先前往麗麗所在社區調查,走進老舊的居民樓,斑駁的墻皮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社區工作人員邊嘆氣邊說:“這娘倆太不容易了,以前靠著低保和鄰里幫襯還能勉強維持生計,現在麗麗受傷,真不知道她們今后該咋過。”我仔細記錄著每一個細節。
隨后,我匆匆趕到醫院,麗麗躺在病床上,紗布包裹著被刺傷的胸部和面部,雙眼黯淡無光。我輕輕走到床邊,握住她的手安慰道:“麗麗,別怕,我們一定會幫你。”她嘴唇顫抖著擠出幾個字:“我……想回學校。”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揪住,更堅定了加快救助進度的決心。
回到辦公室已是深夜,臺燈下,我反復核對材料,不放過任何細節。向院黨組匯報時,我語氣堅定:“這不是冷冰冰的卷宗,是兩個走投無路的困難婦女的靈魂在呼救。”當我把司法救助金交到張某手中時,這位沉默的母親幾度哽咽,滾燙的淚水落在我手背上:“郭檢,我們娘倆有活路了。”
發放司法救助金只是幫扶的起點。看著病床上蜷縮著的麗麗,我深知,要讓這個家庭真正走出困境,還需要更多努力。于是,我立即聯系心理咨詢師,為麗麗進行心理疏導。慢慢地,在我們的耐心引導下,她開始講述自己的恐懼和不安。從最初的沉默以對,到后來愿意翻開課本,再到臉上終于露出笑容,這些細微的改變都讓我倍感欣慰。
我還將張某的情況移送當地婦聯,并協調張某參加手工編制技能培訓,實現在家就業。
我與婦聯工作人員上門回訪時,總會帶些生活物資,陪她們嘮嘮家常。節日里,大家湊錢買衣服、送年貨,看著麗麗穿上新衣時的雀躍,看著她們家的餐桌上漸漸有了熱氣騰騰的飯菜,我忽然覺得,這才是司法救助的意義——不是簡單的救濟,而是讓破碎的生活重新長出希望的根須。
2025年4月,郭美玉(右二)在12309檢察服務中心接待麗麗并詢問其學習情況。
當麗麗重返校園、張某的手工藝品擺進電商平臺、超市,這起曾經令人揪心的案件,化作了彰顯司法溫情的時代注腳。我堅信每一筆司法救助金都是法治信仰的種子,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種子在群眾心里長成參天大樹。
(來源:檢察日報·先鋒周刊 整理:李玉涵 彭心悅 張博 駱軍 張海波 南茂林 單曦璽 曹會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