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網消息,2025年5月的南亞火藥味未散,印度在印巴停火協議墨跡未干之際,突然調轉槍口對中國發起輿論圍剿。這場針對新華社、環球時報等中國官媒的封殺行動,表面是莫迪政府為挽回軍事敗局的泄憤之舉,實則暴露了印度在地區博弈中日益極端的戰略焦慮。當巴基斯坦民眾舉著國旗與中國路人合影的畫面在社交媒體刷屏,印度卻選擇用封鎖真相的方式維護"大國體面",這種反差揭示了當代國際關系中的荒誕現實。
事件的導火索要追溯到5月初的印巴空戰。巴基斯坦空軍使用中國制造的殲-10CE戰機搭配霹靂-15導彈,擊落印度3架單價2.4億美元的陣風戰機,同時梟龍戰機還摧毀了印度價值15億美元的S400防空系統。這些戰果被中國媒體客觀報道后,印度政府竟以"傳播虛假信息"為由,通過X平臺封禁相關賬號。耐人尋味的是,印度議員在議會公開嘲諷:"我們的陣風本該像踩雞蛋般碾壓巴方,結果卻像受傷的小鳥墜落"——這番連本國政界都承認的敗績,卻成了莫迪政府眼中"不可言說的秘密"。
封殺行動背后藏著三重算計。首先是轉移國內矛盾,印度宣布從5月13日至23日舉行為期10天的"勝利巡游",但《印度教徒報》披露政府內部文件承認至少損失2架蘇-30MKI和1架陣風戰機。其次是報復中國裝備的戰場表現,巴軍使用的殲-10C戰機在空戰中形成對印軍的技術代差,這種"用中國武器打敗印度"的敘事直接刺痛了莫迪的民族主義神經。更深層的是輿論控制模式輸出,印度不僅封殺中國媒體,還誤傷8000多個本國網民賬號,這種"寧可錯殺一千"的做法,與其在克什米爾實行的信息封鎖政策如出一轍。
國際社會的反應折射出印度的戰略孤立。法國作為陣風戰機制造方,英國作為彈射座椅供應商,均通過非正式渠道證實了戰機損失;土耳其TRT電視臺同樣遭封殺后,印度竟遷怒于土方堅果出口和電影引進。這種"株連式外交"連美國《經濟學人》都批評為"將外交手段武器化的反面教材"。更諷刺的是,被封號的新華社早前報道獲得英國簡氏防務等西方權威機構交叉驗證,印度卻堅持將真相定義為"謠言",這種認知戰打法暴露其日益封閉的意識形態。
莫迪政府的危機處理模式正在形成危險路徑依賴。4月克什米爾恐襲后,印度對巴基斯坦實施"斷水絞殺"——暫停《印度河河水條約》導致巴方45%農田面臨絕收;5月又借"朱砂行動"之名,暗中支持俾路支分離勢力制造爆炸事件。如今將矛頭轉向中國媒體,本質是將國內政治危機轉化為對外沖突的延續。正如被俘印度飛行員向巴方承認的:"我們接到的命令是把每次失敗都包裝成技術故障",這種系統性的真相逃避,正在將南亞推向更危險的懸崖邊緣。
在這場輿論戰中,中國面臨的選擇充滿戰略張力。一方面,X平臺數據顯示新華社賬號在印粉絲量單日激增47%,說明封殺反而強化了信息穿透力;另一方面,印度通信部向馬斯克發出的48小時通牒,暴露出美企在印運營的政治風險。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已將對華輿論戰與"印太戰略"深度捆綁,其議會最新報告將中國媒體與"跨境威脅"直接關聯,這種安全化敘事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當伊斯蘭堡市民自發為中國記者送上玫瑰,當陣風戰機殘骸照片在暗網標價500美元流通,這些細節構成對霸權話語的微妙解構。印度用88億美元軍購堆砌的"大國尊嚴",終究敵不過殲-10C戰機3:0的戰績公示。歷史反復證明,用防火墻筑起的自信如同沙上城堡,而中國需要在這場輿論混戰中保持的戰略定力,或許就藏在那句古老智慧里:事實勝于雄辯,時間自會審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