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孩子入園,家長心中難免忐忑。
不僅擔心孩子的自理能力、飲食作息狀況,還會時刻憂慮孩子能否融入環境,會不會受到欺負。
等到這一切塵埃落地,生活也步入正軌,我們恍然間又會發現新的問題。
就比如我的朋友小菲,最近就有了新感受。
她說,每次去接孩子上下學,雖然老師看起來一視同仁,對誰都溫柔細心。
可只要仔細注意老師說話的姿態和語氣,卻明顯帶有“偏愛”的嫌疑。
其實,幼兒園作為一個“小型社會”,哪怕不如成年人的世界那么詭譎復雜,但其背后的運轉,也存在著一些“隱形規則”。
這些規則,老師不會明著說,但作為家長也得知道。
接下來就一起了解一下,或許能讓孩子少走許多彎路。
01.孩子的長相打扮,影響老師的喜愛度
不管大家是否承認:外貌,依舊是人的第一張名片。
就算是在幼兒園,也是如此。
雖然教育提倡公平,但不可否認,干凈整潔、穿著得體、面容精致可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獲得老師的關注和好感。
這并不是說老師偏心,而是人的本能,更傾向于親近看起來舒服的孩子。
試想想,如果咱們自個是老師,每天面對一個臟兮兮、鼻涕橫流的孩子,會是怎樣的感覺?
將心比心,長相打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實,關于這一點,不少家長多半都深有體會。
比如每一個幼兒園,總會有一個“香餑餑”孩子,無論是活動還是日常學習,老師都會以她為標桿。
有時候,甚至會有許多老師圍著她轉,把喜愛之情拉滿。
除了老師,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更加純粹、簡單,外貌打扮也往往是他們社交的隱形入場券。
雖然現實,但只要是集體生存環境,就難以避免。
當然,我們也并不是推崇把孩子打扮的多么精致華麗,而是說最起碼要保證干凈得體的清爽。
這樣一來,不但能為老師減輕負擔,還能為孩子的社交加分。
何樂不為呢?
02.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更受歡迎
幼兒園作為一個“小型社會”,自理能力往往就代表著“生存能力”。
關于這一點,其實更好理解。
一個班級,通常由20—30個小朋友,而每個班級的標配是2個老師+1個保育員。
這也就意味著每個老師基本上要照看7-10個小朋友。
其中難度,可想而知。
可越是這個時候,自理能力強的孩子的優勢,就會體現的越明顯。
試想想,自家孩子,能獨自穿衣、吃飯、上廁所,不但能更快融入幼兒園環境,適應生活節奏。
更重要的是,還能給其他小朋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老師放心和省心。
那這樣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吃香呢?
之前我跟一位幼兒園老師聊天時,她就說過這么一句話:
那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之所以更受歡迎,并非是老師愛偷懶,而是班級管理效率的客觀需求。
所以,作為家長,與其抱怨老師“區別對待”,還不如在入園前,培養好孩子的自理能力。
這或許才是家長給孩子在入園前,上的最佳一課。
03.家長的態度決定老師的內心評分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幼兒園老師正值孕期,每次去學校,會隨身攜帶一些小零食。
有一天,有個小朋友看到了老師帶的零食,就上前討要。
當時,那個老師也沒想太多,下意識的就給了孩子一包。
沒成想當天晚上,孩子家長就聯系到了老師,先是怒斥其給自己孩子零食,是不負責的行為,隨后又要求老師陪同去醫院,給孩子做全面的檢查。
幸好,孩子沒有任何異常。
但是這一番折騰下來,老師身心俱疲,甚至后來事情被校方知曉,做出了罰款停職的處理。
其實,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老師確實是個“高危職業”。
管吧,一不小心就會惹火上身。
可不管吧,又會被指責不負責任。
而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態度往往就決定著老師對于孩子的心里評分。
若是家長積極配合、尊重老師,那么就更容易讓老師對孩子產生正向印象,也會對孩子更耐心、更關照一些。
反之,遇上一點小事就挑剔、怨懟,甚至一言不合就撒潑、投訴的家長,老師往往都會敬而遠之、退避三舍。
原因很簡單,害怕出力不討好,還給自己惹麻煩。
所以,好好說話、用正確的方式溝通,是家長必須掌握的技能。
因為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搭建更為友好的交流橋梁,也才能為其提供有效的助力。
其實,這些隱形規則的存在,并不是老師刻意為之,而是掩藏在“集體生活”中的生存現實。
哪怕老師不會明著告訴我們,但作為家長也一定要知道。
當然,了解這些,也不是讓我們鉆“人性的空子”,而是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新環境,更好的成長。
大家說,對嗎?
最后也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幼兒園還有哪些“隱形規則”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