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16日,全國智慧城市氣象防災減災暨氣象高質量發展試點現場會在重慶召開。上游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重慶氣象部門在積極推進超大城市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方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全市氣象站點監測間距已從6.2公里加密至2.9公里,雷達監測覆蓋率從65%提升至95.3%,嘉陵江漲水可提前一周預知。
會議現場
重慶正積極推進超大城市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應急減災處處長王超介紹,“重慶是地處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降雨比較充沛,地形比較復雜,還有較大的農村區域,是長江中上游的超大型城市,也是生態屏障,所以它的防汛壓力是比較大的。”
他表示,重慶在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聯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建立了數字化的智慧大城市防汛樣板,沙坪壩區開發了自己的“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在全國范圍來看處于領先狀態,“所以我們這次在重慶開展現場會,就是讓全國來學習重慶的經驗,推廣重慶的做法?!?/p>
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畫面
近年來,重慶氣象部門在積極推進超大城市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方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重慶市氣象局副局長楊智介紹,監測預警精準度實現新突破。全市氣象站點監測間距已從6.2公里加密至2.9公里,雷達監測覆蓋率從65%提升至95.3%。短時臨近預報時空分辨率提升到分鐘級和公里級,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前量突破60分鐘。還協同相關部門,制定了分類分級分層分場景的預防措施15萬余條,與普適性氣象預警精準匹配和智能發布。
“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系統,通過多種渠道實現預警信息1分鐘直達政府、3~5分鐘觸達應急責任人、5~10分鐘內傳達至公眾。協同14個部門建立了與雨水、高溫、低溫雨雪冰凍相關的15類災害風險預警聯防機制。‘氣象有預警,各級部門必有回應’已成為氣象防災減災的新常態,并在歷次災害防御實戰中取得實效?!睏钪歉嬖V上游新聞記者。
嘉陵江漲水風險提前7天預知
作為本次現場會的舉辦地,沙坪壩區氣象相關工作尤為突出,代表們專程赴沙坪壩區氣象局、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磁器口防汛現場觀摩。
與會代表在磁器口調研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應用成效
重慶首個數字防汛系統“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整合嘉陵江全流域氣象、水文及區內12個部門41類數據,打造“流域洪澇”“城市積澇”數字應用場景,接入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獲取嘉陵江漲水風險時間由原來的提前1天到現在的提前7天,獲取水情預警時間由原來的提前1天到現在的提前2~3天,預警指令下達時間由5小時縮短至2分鐘,人員轉移撤離時間由6小時縮短至30分鐘,避免了人員傷亡,最大程度減輕了市民財產損失。
該系統面對極端天氣已多次發揮關鍵作用。2023年7月5日,嘉陵江磁器口段水位升至175.43米,系統提前6天預測漲水氣象風險、提前1天預測洪峰過境時間及流量,準確預判汛情,高效服務除險清患;2024年7月12日19時,嘉陵江洪峰過境中心城區,磁器口段最高水位181.48米,沙坪壩區政府通過系統開展應急指揮調度,提前撤離商戶和物資,有效避免了人員財產損失。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陳輝表示,到沙坪壩現場體驗了重慶防災減災的具體工作,感受到了重慶氣象部門和自然資源應急管理部門的深入聯動,推進了氣象預警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的延伸。
強化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重慶要做這些
重慶市氣象局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朱文鈞表示,本次大會落地重慶,展示了重慶在氣象服務保障方面的顯著成就和經驗。重慶在數智氣象的建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全民早期預警實踐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御天·智慧防災系統畫面
朱文鈞介紹,下一步推動重慶氣象高質量發展將從技術迭代、機制創新、服務升級等多維度協同發力。推進“四天系統”迭代升級,加速研發“天資·12h”人工智能預報大模型 2.0版,加速重慶氣象業務的智能化升級;固化跨領域協同防災機制,深度融入數字重慶建設,完善“31620” 遞進式服務;圍繞重慶“六區一高地”建設體系構架,積極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打造更多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上游新聞記者 何艷 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