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分別公布了“2024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名單”和“2025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名單”,其中浙江7個項目入選2024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4個項目入選2025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兩個項目入選數量均位居全國省級第一。
和小布一起來看看這些入選項目吧~
該展是浙江美術館自主策劃實施的“中國傳統經典系列”名家特展,也是近年來趙之謙專題性最強、規模最大的展覽。展覽從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全國18家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借展近300件(組)展品,涵蓋了趙之謙各時期的重要作品。
展覽期間共舉辦20場專題講座、公共導覽等形式的學術活動,在促動趙之謙相關學術研究不斷走向深入的同時,也發揮著美術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此外,展覽配備有“線上數字展廳”,可實現3D和VR兩種觀看模式,觀眾可通過線上觀展平臺,瀏覽展覽全貌。
該展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聯合中國絲綢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共同主辦。
展覽分“何以織造”“織彩斑斕”“不止織造”“織韻新尚”四個單元,以紺青、赤金、胭脂、月白四種中國傳統色作為四個單元的主色調,采用織機模型、織物觸摸轉筒、織布聲音、動畫解讀等多元展示方式,展出匹料、織成、服飾、誥敕、奏折、碑刻、拓片、玉器、貢墨、貢紙等139件(套)文物及非遺展品,帶領觀眾沉浸式領略清代江南三織造的文化精髓。
展覽還注重學術研究與大眾參與相結合,通過出版研究性圖錄、組織學術講座、公共導覽以及組織30余場策展人、文博達人和收藏家從不同視角解讀展覽等公益教育活動,開發“四合如意”“錦繡和鳴”系列12個品類19個花色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文創產品,拉近了大眾與文物的距離。該展于2024年11月22日至2025年2月24日展出,吸引近21.6萬人次參觀。
“速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公共教育項目是浙江美術館在2023“為什么是速寫——典藏速寫藝術研究展”基礎上繼續深化速寫藝術影響,從“話題營造”“速寫space”“速寫探路者”“織夢花園”“速寫快閃”“速寫校園”“速寫畫展”等方面推出的系列公共教育項目。
項目通過課程、講座、創作、行為、展覽等多通道,鼓勵全社會參與,旨在將速寫從美術館展廳帶入公眾日常,讓速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項目累計吸引近10萬人次參與,將速寫創作轉化為常態化公共教育活動,開創“藝術+生活方式”新范式。項目于同年12月舉辦成果展,推動美育普及從被動觀展向主動創作轉型,得到《央視新聞》等廣大媒體關注報道,形成“全民速寫”現象級文化事件,成功構建起藝術創作與大眾生活的橋梁,彰顯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實踐價值。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以“音藝無界·聲動美術館”為主題,推出創新性系列公共教育活動。為觀眾帶來跨領域、多層次的觀展體驗,向公眾呈現古今中外美術與音樂相互交融的藝術現場,助于提升大眾審美素養,培養跨藝術門類的鑒賞能力。
宋韻今輝之夜·宋韻音畫交響音樂會
活動立足校史傳承、依托展品內核、深化文明互鑒,引發廣泛社會反響。包含“立足古今,交匯中西:宋韻今輝之夜·宋韻音畫交響音樂會”“深耕作品,靈感互通:無極·音畫之夜流動音樂會”“文明互鑒,國際傳播:完美之路·音樂之旅合唱音樂會”三場活動,將靜態展覽與動態音樂表演、互動體驗有機結合,吸引不同年齡、職業、文化背景的觀眾走進美術館,增強美術館的社會影響力與公眾凝聚力,為藝術愛好者、創作者搭建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為國內美術館界在跨藝術領域公教實踐方面提供可借鑒的案例,共同探索美術館公教活動新模式。
展覽以“惟望遠山”為題,分為“歲月如金”“花開的聲音”和“陽光停在正午”三個板塊,精選周剛教授近15年來的寫生與大型主題創作120余幅,包括人物、靜物與風景作品,展示其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
周剛堅持“本土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深入煤礦19年,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反映礦工和普通勞動者的形象的作品。他的內心深處有時代風雨激蕩,有祖國江山萬里,始終踐行謳歌時代、為人民造像的藝術理想。
“M+1: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美育浸潤計劃”是博物館推出的長期社會美育項目,圍繞“博物館+”的創新融合,推動博物館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形成多維度的藝術教育平臺。項目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博物館與學校、社區、企業、鄉村等多方合作,提升公眾藝術素養,促進博物館資源的全面利用和藝術教育的普及,推動文化與社會深度融合。
館校合作:“M+1項目:美育進校園”講座
該計劃采取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涵蓋館校合作、社區美育計劃、企業定制工作坊及鄉村藝術教育聯動等。通過三個階段的實施,2024年度“M+1: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美育浸潤計劃”線下參與人數超4000人,初步實現了與學校、社區、企業及鄉村的深度合作,推動藝術教育在社會各層面的普及。項目也將持續創新合作模式,推動“M+1”項目在更廣泛領域的推廣,打造一個持續穩定且有深遠影響的藝術教育平臺。
該項目立足于“綜合材料的新生力量”“藝術的當代性與多樣性”等,在30天展期內以“空前加持的宣傳力度”“專題研討會的學術支撐”“專業細致的志愿者公益講解”“多維度密集的公教互動”四條支線,累計吸引6.6萬余名觀眾參與到活動中來。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客戶端、《中國藝術報》、浙江衛視以及《中國文化報》《中國美術報》《美術報》等予以大篇幅報道。甬派客戶端的相關報道累計收獲點擊量超79萬次。藝術家、志愿者、普通觀眾、青少年都成為項目參與的一份子,彰顯綜合材料繪畫藝術的鮮活生命力與獨特魅力。“筑巢引鳳”的十年真正使“綜合材料雙年展”在寧波落地生發,破繭成蝶。
莫樸(1915-1996)是集革命家、畫家、美術教育家為一身的著名紅色藝術家,“華中魯藝”創始人之一,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24年春,莫樸家屬響應征集,與館方共同啟動整理,于同年秋完成交接。內容包括: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的各類繪畫作品、文獻共計2036件,其中莫樸畫作200件、名家藏品11件、文獻1825件。
《分地》
莫樸一生經歷了中國20世紀的各個重要時期,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直至改革開放均有藝術活動,建樹卓著、影響深遠。此項征集對浙江美術館推進革命美術專題的學術研究具有積極價值,真切反映了藝術家的創作軌跡和探索心路,富有極強的研究潛力,從多個側面折射出中國革命美術及現當代美術教育的開闊背景。
謝云(1929-2021),原名謝盛培,浙江蒼南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系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2001年獲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藝術特別貢獻獎。謝云還是中國書法界的推動者和踐行者,他策劃、舉辦“首屆中國新書法大展”,反響深遠,并催生了《現代書法》雜志的誕生,對現代書法的支持和貢獻功不可沒,在中國當代書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謝云詩書相融,詩書之外,亦長于繪畫,作品具有極強的前瞻性、思想性和探索性。2023年謝云先生家屬向浙江美術館提出捐贈作品的初步意向,最終于2024年浙江美術館接收謝云家屬捐贈謝云書畫作品100件。
趙無極是著名的法籍華人藝術家,也是中國美術學院的杰出校友。趙無極先生的藝術以中華文明之傳統,開現代繪畫之生面,在世界藝術史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東方氣象。其兒子趙嘉陵、兒媳陳綿于2024年2月18日向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趙無極在杭州為謝景蘭畫的第一幅肖像油畫《無題(蘭蘭肖像)》及文獻17件;趙無極夫人弗朗索瓦茲·馬爾凱-趙女士于2024年10月15日向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趙無極油畫10件、版畫174件(包括版畫插圖書15套)、瓷繪28件,共計212件作品;趙無極的妹妹趙無宣捐贈文獻402件套;趙無極繪畫講習班學員孫建平捐贈文獻“1985年趙無極中國講學筆錄手稿”1套。
《我在杭州的家》
此次趙無極作品及文獻入藏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實現了中國大陸公立美術館收藏體系中趙無極油畫作品收藏的重大突破。通過趙無極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藝術,持續推動中國藝術教育和文化創新,共同書寫世界藝術史,參與塑造世界藝術新格局。
卓鶴君,中國美術學院第一批國畫系研究生,得陸儼少先生藝術精髓,不拘舊法、融會創新,自辟山水新境,為中國畫學的傳承與發展做出開拓性貢獻。
《華茂蒼松》
卓鶴君先生將自己1985年至2021年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10幅,其中包括長42米,寬5.2米的卓先生生涯最重要最大尺幅的代表作品《大壑松風》,以及近5米高的9屏巨作《華茂蒼松》等優秀作品無償捐贈于學校。本次捐贈還包括一批體現卓鶴君先生教學理念和影響其藝術形成的課徒稿、藏書、影像等,豐富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近現代山水畫研究資源,還對中華傳統藝術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浙江文旅政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