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在抵御病菌、粉塵等有害物質時,是重要的防護屏障。
然而,若使用不當或未及時關注其狀態,口罩可能出現防護失效,失去保護作用。
一、口罩的防護機制
口罩的防護功能主要依賴其過濾材料和結構設計。
醫用外科口罩通常由三層結構組成。
外層疏水,可阻擋飛沫噴濺;
中層為過濾層,多采用聚丙烯熔噴布,能通過靜電吸附和機械阻擋作用,過濾微小顆粒;
內層親水,吸收呼出的水汽,保持佩戴舒適。
N95口罩的過濾效率更高,其過濾層經過特殊處理,能過濾至少95%的0.3微米顆粒。
正常狀態下,口罩的各種結構協同作用,有效阻隔病原體、顆粒物等進入呼吸道。
二、導致防護失效的常見因素
1.材質老化與破損
口罩的過濾性能會隨時間下降。
即使未開封,口罩中的靜電駐極體材料會因環境因素緩慢衰減,導致過濾效率降低。
長期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口罩的材質會加速老化,纖維韌性下降,容易出現破損。
佩戴過程中,頻繁觸摸、折疊口罩,或被尖銳物品刮擦,也會破壞口罩結構,形成肉眼不可見的小孔,使病菌、顆粒繞過過濾層進入呼吸道。
2.佩戴方式不正確
口罩佩戴不規范是防護失效的重要原因。
佩戴時未完全貼合面部,如鼻夾未壓實、口罩邊緣翹起,會在口罩與臉部之間形成縫隙,空氣不經過濾直接從縫隙進入。
對于N95口罩,若未進行密合性檢查,即使佩戴看似正確,也可能因臉型適配問題導致防護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錯誤地重復使用一次性口罩,也會使口罩因吸附過多污染物而堵塞,降低通氣性和過濾效率。
3.使用時長超限
口罩的過濾能力存在上限。
隨著使用時間增加,口罩過濾層會吸附大量顆粒物、水汽,靜電吸附作用減弱,機械阻擋的負荷也不斷加重。
醫用外科口罩一般建議使用時間不超過4小時,N95口罩在污染嚴重環境中連續使用不宜超過6小時。
超時使用,口罩不僅無法有效過濾,還可能因潮濕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增加感染風險。
說明:文字原創,圖片由AI生成。
作者:陳凱
編輯:郝學婧 李碩然
審核:姜峰 李雅琴
關注“姜大夫答疑”
分享交流專業、有趣的健康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