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宣傳有抗衰作用的護膚品有一大堆,但是并不是所有成分都有大量的科學實驗支撐。
這期內容我將繼續從抗衰的第一性原理出發,通過解讀專業醫學文獻,為你梳理有大量醫學實驗支持的抗衰成分,我會詳細介紹每種成分的:
抗衰機制原理
副作用與風險
如何根據自己的膚質、濃度、配方、制劑工藝等選擇合適的產品
(聲明:本期內容基于專業醫學文獻解讀,旨在普及抗衰知識,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維生素A及其衍生物(視黃醇)
維生素A(也叫視黃醇)是第一個被FDA批準用于除皺抗衰的維生素。維生素A衍生物家族也被認為是治療衰老最有希望的成分,而且其有效性已經得到大量的實驗數據支撐。
維A類成分有很多種,比如維生素A(視黃醇,也就是網上常說的A醇)、維A酸(視黃酸)、維A醛(視黃醛)、維A酯(視黃酯類,如棕櫚酸酯)等等,實在讓人分不清。
我來給大家理一理維A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
維A家族的轉化鏈條
首先,維A家族的這些成員里,最終在我們的皮膚里起到抗衰作用的,實際上是維A酸(視黃酸)。而其他的家庭成員需要通過層層轉化變成維A酸,轉化鏈路越短,抗衰的能力(活性)就越強,也意味著越不穩定,對皮膚的刺激與副作用也越大。
維A酸是如何抗衰的?
上期內容我提到,一切抗衰治療的機制不外乎圍繞著12個衰老標志,而維A酸主要影響的就是其中的“表觀遺傳”,表觀遺傳就像“基因的開關”,決定了哪些基因被激活、哪些被抑制。維A酸就像控制這個”開關“的鑰匙,一旦插入,整個抗老程序就啟動了!被啟動的基因開始干活:
加速表皮細胞生長,讓皮膚變厚,更新更快;
讓角質層更緊實,減少水分流失,皮膚更細膩;
制造“玻尿酸親戚”——糖胺聚糖(GAGs),讓皮膚更水潤;
修復紫外線造成的DNA傷害;
指揮成纖維細胞造膠原蛋白,修補斷裂的真皮結構。
維A類成分的副作用與風險
維生素A不能亂補:很多姐妹看到維生素A可以抗衰后,就想著口服補充維生素A,但是最好別亂吃!
骨骼影響:高劑量視黃醇會影響骨質代謝,增加骨折風險,絕經期女性更該謹慎;
孕期毒性:過量視黃醇有潛在致畸風險,尤其在妊娠早期。
歐盟食品安全委員會(SCF)提出,你每天從所有來源(食物 + 補充劑 + 護膚品可能吸收的一點點)攝入的維A活性總量,不應超過3000微克RE(RE = Retinol Equivalent = 視黃醇當量 ,是統一衡量各種維生素A衍生物效力的標準單位),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則建議,骨質疏松高風險人群(尤其是絕經后女性)每日攝入量應控制在1500微克RE以內。
維生素A在食物中的來源非常廣泛,動物肝臟、蛋黃、牛奶等都包含維生素A,富含胡蘿卜素的食物也可以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也就是說,只要你不偏食,日常的食物來源基本足夠,不需要額外補充。
刺激反應:使用維A類護膚品,可能出現紅斑、灼熱、瘙癢、脫屑、干燥等情況;通常出現在使用的初期(前2~4周),后期會逐漸緩解。
光敏感性增強:視黃類護膚品具有光敏性,非常不穩定,暴露在光和空氣中很容易降解,失去活性。而且使用后皮膚會對紫外線更敏感,這也是為什么會有“早C晚A”一說。但并不是說白天完全不能使用視黃類護膚品,疊加 SPF 30+的廣譜防曬霜后,也可以在白天使用。
皮膚屏障損傷:過量使用或護膚品的配方刺激性大時可能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削弱;使用高濃度的維A類產品也可能導致眼周刺激或接觸性皮炎。
如何選擇合適的維A類護膚品?
1.看成分
前面提到,維A家族的不同成員最終都需要變成視黃酸才能起作用。但不同成員的活性存在差異:
活性(效力):酯 <醇< 醛 <酸
刺激性:酯 <醇 < 醛 <酸
目前,維A酸(視黃酸)只能作為藥用,不能添加到護膚品中,但其他成員可以。
視黃醛是維A酸(視黃酸)的前體,Creidi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0.05%視黃醛與0.05%維A酸在減少皺紋方面同樣有效,而且局部刺激的發生率更低。
視黃醇是視黃醛的前體,Fisher等人的研究發現,視黃醇在抑制紫外線傷害以及刺激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合成的效力比維A酸低20倍。但Duell等人證明,視黃醇在表皮增厚和角質形成細胞增殖方面與維A酸一樣有效,但刺激性要小得多。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皮膚耐受性不強,比較敏感,可以先從視黃酯或者視黃醇類的產品開始嘗試,如果“皮糙肉厚”抗刺激,可以選視黃醛。不過現在市面上的一些視黃醛精華也用了脂質體包裹等遞送技術,可以降低不良反應和刺激性。
2.看濃度
有試驗比較了0.025%和0.1%維A酸乳膏的臨床療效和耐受性。研究者觀察到,0.025%和0.1%維A酸均帶來了顯著改善,但0.025%和0.1%維A酸之間在效果上沒有臨床或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并不是濃度越高越好,而且高濃度刺激性和不良反應也會增加!
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發布的《視黃類化妝品成分使用的安全評估意見》認為在以下條件下使用維生素A(視黃醇)是安全的:
身體乳液中,最大濃度為0.05%視黃醇當量
手部/面部霜及其他護膚產品中,最大濃度為0.3%視黃醇當量
我國也對維生素A的濃度設置了規定,即視黃醇在駐留類產品最高歷史使用量為1%;視黃醇乙酸酯和視黃醇棕櫚酸酯最高濃度分別為5.5%和5%。
以上數據只是作為參考,具體還是要試了才知道,如果你的皮膚比較敏感,最好從低濃度開始。
3.看配方
維A類成分極度不穩定,怕光、怕氧、怕高溫,還容易刺激皮膚。所以好產品一定有“保護殼”, 常見的遞送技術有:
SLN(固體脂質納米粒):穩定性強、緩釋釋放;
微囊包裹技術:刺激更小,適合敏感肌;
脂質體/納米乳:幫助滲透更深、更精準;
Jenning等人的研究發現,用納米顆粒(SLN技術)對維A酸進行包封,可以顯著提高維A酸的光穩定性、滲透性和皮膚的耐受性。
在購買時優先選擇“encapsulated retinol”(包裹視黃醇)或帶有“nano delivery(納米遞送)”字樣的產品!
pH值:視黃醇在偏酸或是有氧氣的偏堿性環境中都不穩定,因此,配方的pH值通常在5-7之間。所以也要注意維A類護膚品并不適宜與維生素C、果酸等酸性護膚品在同一護膚流程中混用。
使用多久才見效?
Green等人研究了每日應用0.05%維A酸12個月的效果,發現顯著的光老化改善發生在6個月后。
Bhawan等人的研究則發現,在治療6個月時,并未在乳頭狀真皮中觀察到顯著變化,而12個月后,觀察到新膠原纖維的形成以及結節狀變性微纖維物質的減少。
也就是說,為了獲得明顯的真皮層的改善,需要超過6個月的維A酸治療。而維A酸還是維生素A衍生物家族中效力最強的,所以其他的維A產品可能要堅持更久的使用時長。
維生素C
維生素C從1990年代起,就不斷被研究證實能清除自由基、抑制黑色素、刺激膠原蛋白合成、穩定皮膚屏障。無論你是抗衰、淡痘印、提亮膚色,還是改善松弛、粗糙,它幾乎都能插上一腳。
維生素C是怎么抗衰老的?
抗氧化:維生素C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可以幫皮膚的正常細胞“擋子彈”,主動與細胞代謝或紫外線刺激產生的“壞分子”——活性氧(ROS)結合,避免這些高氧化活性物質損傷皮膚里的蛋白質、DNA等。
維生素C原本在我們的皮膚中就含量豐富,因為細胞會制造兩種轉運蛋白(SVCT1 和 SVCT2)它們就像專門的“搬運工”,會主動把維C“抓進來”。
但隨著皮膚遭受紫外線損傷;空氣污染、壓力等刺激的累積,這些活性氧越來越多,維生素C就明顯不夠用了。而且這些累積的傷害也會減少維C的“搬運工”的數量,導致皮膚細胞對維生素C的吸收能力下降。因此,通過外用含有維生素C的護膚品,是個補充表皮中維C含量的手段。
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在合成過程中,需要兩種關鍵的“加工酶”,而維生素C是這兩種酶離不開的“輔助工具”。
抑制色斑生成:所謂色斑就是黑色素的沉積,而黑色素是由黑素細胞制造的,制造過程需要酪氨酸酶的參與,而維C可以影響這個酶的活性,讓黑色素無法正常被制造。就算黑色素已經被制造,維C還會影響它的遞送過程,讓它們無法去到表皮相應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見的色斑。
增強屏障功能:皮膚最外層的屏障是由角質形成細胞分層排列構成的“角質層”。維生素C能促進這些細胞健康發育、分化成熟,就像讓“磚塊”結實耐用。細胞之間還要靠脂質(比如神經酰胺等)來粘住,就像用“水泥”填補磚塊之間的縫隙,而維生素C能刺激這些脂質的合成,使屏障更牢固、阻擋外來物質的侵入。
維生素C的副作用和風險
雖然維C很優秀,但它也有三個缺點:
不穩定,容易變質:純維C(L-抗壞血酸)是無色的,但它非常不穩定,在遇光、遇空氣時會氧化變黃,產生一些小分子有機酸、醛類物質,這些物質會對皮膚角質層產生刺激。所以如果看到維C變黃變深,就表明它已經被氧化了,不再具有原來的“活性”。這也是為什么合格的維C產品應該是無色的。
滲透力有限:純維C是水溶性的,分子較大且帶電,但皮膚的角質層是“油性結構”,天然用來擋水、擋外來物質,因此純維C很難穿透皮膚屏障。所以一旦配方設計不好,就會出現“高濃度但低吸收”的尷尬——你以為在抗老,實際只是喂了空氣。
刺激性:純維生素C(L-抗壞血酸)要保持穩定,配方通常要調得非常酸性(pH值在2.5–3.5之間),會比皮膚表面的pH值(4.5–5.5)低得多,因此屏障弱的皮膚可能會產生刺痛、灼熱或紅斑。而且維C由很難穿透角質層,堆在表面容易被氧化降解成酸、醛類的刺激性物質。因此,敏感肌一定要慎重選用!
不過,研究也表明,結合微針、超聲導入可以提升維生素C的安全性和效果,或者可以選擇更穩定的維C衍生物(如AA磷酸酯、乙基維C等)類產品。
怎么挑選一款靠譜的維C護膚品
維生素C是個好東西,咱們已經知道了,可問題在于它非常不穩定,因此制劑工藝很重要!!
1. 看濃度
臨床有效濃度一般在10%–20%之間
文獻指出,對于一款有生物活性的維生素C產品,濃度至少要在8%以上
濃度并非越高越好!超過20%不增加效果,反而可能引起刺激
2. 看成分
純維生素C(L-抗壞血酸):水溶性,非常容易氧化,被氧化后會由無色變黃色、棕色,且刺激性大
抗壞血酸-6-棕櫚酸酯(AP):是一種脂溶性的維C衍生物,常用于乳霜類配方;相比純維C,它更穩定,不易被氧化變色。溶于油相中通常呈透明或略帶乳白色;如果配方新鮮、避光密封良好,通常不會發黃或變色;
磷酸鎂抗壞血酸(MAP):是一種水溶性維C衍生物,可以在皮膚內緩慢轉化為活性維C;比L-抗壞血酸更穩定、溫和,適合敏感肌。
3. 看配方
pH值低于3.5:純維生素C需在pH<3.5條件下,轉化為無電荷形式才能穩定穿透;
添加抗氧化助劑(如維E、阿魏酸):可提升光穩定性與抗氧化能力。
果酸(AHA)
果酸其實是一個市場名詞,并不是嚴格的化學分類,指得是從水果中提取的酸性物質,大部分的果酸在化學上對應的是一類叫做α-羥基酸(AHA)的成分,是目前護膚品中最常見、研究得最充分的抗衰老成分之一,包括甘醇酸、乳酸、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等等。
果酸的抗衰機制原理
果酸的主要的作用機制分為兩種:
促進角質細胞層剝脫:隨著年齡增長,表皮的新陳代謝會變慢,老舊的角質細胞遲遲不脫落,新的細胞也就不長上來。果酸可以通過降低角質層的pH值,激活一種特殊的酶,這種酶會分解連接角質細胞的橋粒結構蛋白, 一旦連接松了,老舊的角質細胞就容易脫落,同時,基底層細胞感受到“有位置了”,便會加速分裂、向上遷移,這樣表皮細胞就加快了更新速度,膚質就會變得細膩、透亮。
促進膠原蛋白生成:膠原蛋白是皮膚的重要支撐結構。果酸能激活細胞間的”通訊渠道“,相當于給成纖維細胞發信號,讓它們開始工作,生產膠原蛋白、 透明質酸等等,同時抑制一些具有破壞作用的酶,防止它們降解膠原蛋白。
果酸的作用依賴于pH值、濃度和在皮膚上停留的時長,這些參數不同,果酸對皮膚抗衰的作用機制也稍有不同。比如:
中低濃度果酸:可以直接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并增加膠原生成,而且研究并非未觀察到炎癥反應,說明這些改變不是由于損傷修復機制,而是功能激活。比如在一些醫學試驗中使用25%的AHA乳液、12%的乳酸,均發現衰老改善的效果是獨立于炎癥反應的。
高濃度果酸:通過制造一些”可控“的損傷,從而激活皮膚重建,這種損傷確實可能導致一些炎癥反應,比如紅腫刺痛、輕微脫皮甚至結痂。
醫用 vs 家用:護膚品與專業換膚的區別
美國FDA規定,AHA濃度在10%以下、pH值不低于3.5可歸為化妝品類;超過這個標準即進入“醫用”范疇。我國則規定化妝品中AHA的含量不得超過6%。
我整理了醫用和家用的區別表格,給大家做個參考:
項目
家用果酸護膚品
醫用果酸換膚
果酸濃度
≤10%(我國規定需≤6%)
20%~70%,需醫生專業操作
pH值
≥3.5,相對溫和
≤3.0,需中和,更刺激
使用頻率
每日或隔日,長期溫和作用
一次性短效剝脫,間隔治療
功能側重
提亮;細紋、暗沉、痘印改善
光老化、黃褐斑、粗糙、色沉等重度問題
風險
偶有刺痛、干燥
有結痂、紅斑、色素沉著等風險
一定要注意的是,醫用級別濃度的果酸產品,一定要由專業的醫生操作,以免發生化學灼傷。
如何挑選合適的果酸護膚品?
1.看成分
護膚品中真正發揮抗衰效果的果酸,以甘醇酸和乳酸為主,多數產品會復配多種AHA來綜合平衡功效與刺激性。以下是常用于護膚品中的代表成分:
果酸名稱
英文名
來源/特點
甘醇酸
Glycolic Acid
分子量最小,滲透力最強,抗老明星
乳酸
Lactic Acid
溫和保濕兼美白,適合干皮/敏感肌
蘋果酸
Malic Acid
具有AHA和BHA結構,但更像AHA
檸檬酸
Citric Acid
三羧基酸,常用于調節pH和溫和煥膚
酒石酸
Tartaric Acid
抗氧化強,常與其他AHA復配使用
2.看濃度
我國規定化妝品中AHA的含量不得超過6%,而如果想使用更高濃度的果酸可以去專業的醫美機構讓醫生操作。
有文獻稱低濃度的甘醇酸(1%-2%)就能達到抗炎、促進角質細胞更新、改善光老化的作用,所以日常護膚不必追求高濃度。
3.pH值范圍:
根據美國FDA的規定,化妝品中的AHA的pH值不得低于3.5。
注意事項與副作用
注意防曬:使用含有AHA的護膚品,會增加皮膚對光的敏感性,因此在使用果酸類護膚品期間要嚴格做好防曬,FDA建議含有AHA的化妝品在標簽上提供“防曬警告”,日常使用可以疊加能抵抗UVA和UVB且SPF15+的防曬霜。
避免同時疊加強剝脫成分(如A醇、高濃度VC):前面提到視黃類護膚品本身就有不小的刺激性,而高濃度維生素C的pH值也通常較低,和果酸一起用等于酸上加酸,所以盡量避免同時使用!
如果有脫皮、刺痛加重的情況,請立即停用,以免皮膚屏障進一步受損。
煙酰胺
煙酰胺是維生素B3的一種形式。如果說視黃醇是高效但需要好好”伺候“的抗衰明星,那煙酰胺就是全能又穩健、原料便宜但實力一點不菜的”通才”,而且在一眾刺激性較強的抗衰成分里,它算是對敏感肌比較友好的那個。
煙酰胺的抗衰機制
煙酰胺是驅動細胞能量代謝、DNA修復、抗氧化等關鍵輔酶(如NAD?)的重要原料。它還可以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抑制黑素小體向角質形成細胞的轉運等等。因此它的功效很廣:
抗氧化、抗炎
增強皮膚屏障
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美白淡斑
控油與抗痤瘡
如何選擇合適的煙酰胺護膚品?
1. 看濃度:
多篇文獻提到,5%煙酰胺可以作為一種安全、穩定的護膚品成分,耐受性要比維A酸類成分好得多。但濃度越高刺激性也越強。
但如果皮膚實在敏感,也可以選擇2%等較低的濃度。
2. 看制劑工藝是否專業:
煙酰胺是水溶性成分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難以穿透皮膚的角質層,因此好的產品會采用緩釋技術、脂質體包裹等,提升溫和度和滲透性。
3. 看pH值
煙酰胺的穩定范圍是pH 5.5–7.5,而如果與酸性產品(比如果酸、水楊酸、純維C)合用,或產品配方設計不良,可能使煙酰胺水解為具有刺激性的煙酸,破壞皮膚屏障。
注:皮膚不耐受的情況下,可能出現皮膚泛紅、干癢、刺痛等現象,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減少使用量和頻率。
我整理了一份表格,涵蓋了這些成分的適宜濃度、最佳穩定 pH、特性與適用人群、搭配注意事項,需要的朋友可以在公眾號后臺回復「抗衰成分」即可查看。
這些成分相關的醫學文獻數量多、機制明確、臨床研究扎實,相當于位于金字塔頂端。
但除了這些成分以外,也有一些其他機制明確、臨床證據在不斷累積的成分,比如多肽、腺苷、白藜蘆醇等等,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點點關注,我會在后續的內容中深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