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羅蘭貝格與拉扎德聯合發布《202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研究》,該研究認為,全球零部件行業已陷入了"停滯轉型期",同時,傳統的增長引擎逐漸熄火,而新秩序的構建尚在混沌之中。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既蘊含著中國市場的澎湃動能,也深陷歐洲市場的增長泥潭;零部件企業既承受著傳統業務萎縮的壓力,又面臨著技術變革的機遇。
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零部件供應商息稅前的利潤率達到5.7%,與歐洲3.6%、韓國3.4%的疲軟表現形成鮮明對比;軟件定義汽車的研發投入以30%的年增速狂飆突進,純電車型的市場滲透率增速卻從60%驟降至25%。
羅蘭貝格認為,這種區域差異是產業生態重構的必然結果。中國市場的穩健增長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牽引、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擴容、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的出口機遇的三重動力。而歐洲市場則既要消化傳統燃油車體系的沉沒成本,又面臨新能源轉型節奏錯配的壓力。
報告認為,在技術轉型維度,軟件定義汽車(SDV)的加速與純電增長放緩并行。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增速已從2022年的60%降至2024年的25%,但SDV相關研發投入卻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這也迫使零部件企業必須在傳統業務與新賽道間尋找動態平衡點。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鄭赟表示:"零部件企業的生存法則正從規模制勝轉向價值重構。"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5%的背后,是政策端的新基建投入、消費端的場景創新、技術端的跨界融合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動力電池領域形成全球60%的產能布局;智能座艙模塊實現年均15%的成本優化;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突破35%。
但繁榮背后暗藏隱憂,價格戰傳導的壓力使得零部件毛利率較三年前縮水2.8個百分點,行業洗牌速度加快,每0.1%的不良率下降都需要AI質檢系統的持續迭代。
中國市場既是全球最大的創新試驗場,也是產業迭代的生死競技場。博世、大陸等傳統巨頭通過"技術本土化+資本多元化"策略,在智能駕駛領域保持競爭優勢;而部分反應遲緩的企業,則面臨本土新勢力的強勢替代。
地緣政治引發的產業鏈重構和技術標準的分化正在重塑競爭規則。北美市場通過《通脹削減法案》構建本土化供應鏈閉環,歐洲加速"近岸外包"布局,中國則依托"一帶一路"深化區域合作。
歐美在自動駕駛領域側重單車智能,中國力推車路協同;北美偏好圓柱電池路線,中韓主導方形電池市場。這些技術路線的分野,迫使零部件企業必須建立"技術模塊化"能力,通過平臺化架構適配不同區域標準。
面對產業變局,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吳釗指出:“提升產品研發速度、構建新型研發生態、推進深層次運營提效以更好融入各地區產業生態,這要求企業從戰略、運營、組織與人才體系等進行全方位升級。”
站在產業變革的臨界點,零部件企業的命運不再取決于規模經濟的慣性,其戰略選擇既具有多樣性,又呈現三大特征:首先是產品組合的"雙軌進化",頭部企業正在構建"現金流業務+戰略業務"的組合架構。例如,法雷奧將傳統照明業務利潤反哺自動駕駛研發,實現傳統業務3%的利潤率與新興業務15%的增速平衡。
其次是區域戰略的"生態嵌套",細分領域領先者采用"主機廠+政府+供應鏈"的三方協同模式。例如,寧德時代在匈牙利的超級工廠,正是嵌套于寶馬供應鏈體系與歐盟新能源政策的成功案例。
最后是運營體系的"數字重構",行業領先者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將研發周期縮短30%,利用AI質檢將不良率降低至0.2%,通過深度數字化轉型將從效率工具進化為核心競爭力。
(作者 周信)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周信
行業產業報道部記者 關注汽車產業發展,對新能源、儲能及動力電池關注較多,擅長深入報道及行業分析。聯系郵箱:zhouxin@eeo.com.cn 微信號:zx135524374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