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想走”“想走”……5月16日,16歲的小怡(化名)第一次體驗外骨骼機器人,緊張的她拉著媽媽的手反復呢喃著。看著女兒在機器人的幫助下終于“站”了起來,小怡母親紅著眼眶激動地說,“圓了她的心愿,也圓了我的心愿。”
當天,在第35個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瀘州中院與瀘州市殘疾人聯合委員會、西南醫療健康產業投資集團公司建立了法院+殘聯+企業的聯合助殘機制,為涉訴殘疾人提供專業化的康復護理救助服務。涉訴殘疾女孩小怡終于實現了“想站起來”的夢想。
簽約儀式現場。
同時,瀘州中院還在醫投集團建立了“瀘法麒麟司法助殘示范基地”,記者了解到,該基地將成為瀘州司法助殘的前沿陣地,為涉訴困境殘疾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康復服務。
小怡一歲多確診腦癱,已經16歲的她,智力仍只有2歲左右。由于小怡左腿還有血管瘤,她的下肢功能已幾乎全部喪失。十六年了,小怡從未站起來過,衣食住行全靠母親一人。
小怡的母親是一起離婚糾紛案件的當事人。此前,瀘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副庭長陳靖在案件回訪時,小怡曾反復拉著陳靖的手表達“想走”,小怡的母親含淚告訴法官,孩子的夢想就是能站起來、能走路。
小怡的父母現已離婚,由于小怡的病情,母親無法外出工作,只能靠在家做點手工維持生計。看到輪椅上的小怡,“幫助小怡站起來,哪怕是一會兒”的念頭在法官們的心里生根、發芽。
小怡在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下“站”起來了。
經過兩個月的調研、溝通、爭取,瀘州中院與瀘州市殘疾人聯合委員會、西南醫療健康產業投資集團公司聯合建立了《涉訴困境殘疾人康復護理服務轉介機制》,旨在為涉訴困境殘疾人提供專業化的康復護理救助服務。
“有了這一個機制和這一個陣地,我們在辦理涉訴困境殘疾人案件中,如果發現了符合救助情形的當事人,就可以及時把他們轉介到這兒,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先進的康復護理服務。”陳靖表示,這一創新性的助殘模式,實現了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工作的高效協同,形成了“司法裁判+組織關懷+社會救助”的完整閉環。
據了解,瀘州中院于2024年啟動了“瀘法麒麟·司法助殘”專項活動,以“全流程保障、全領域協作、全社會參與”為目標,在立案、審判、執行各環節落實對殘疾群體的司法關愛舉措,從權益保護、關愛救助、源頭治理等方面切實提升殘疾人司法獲得感。截至目前,通過機制聯動與資源整合,瀘州中院已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助殘服務體系,建立了《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機制》《全流程訴訟服務協作輔助實施意見》《涉訴困境殘疾人康復護理服務轉介機制》等一系列司法助殘機制,不斷破解助殘難題,用司法溫度回應特殊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