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譜系障礙的核心特征表現為:
陽性癥狀:幻覺、妄想、言語/行為紊亂
陰性癥狀:情感淡漠、意志減退、表達貧乏
認知功能障礙:工作記憶、處理速度、執行功能受損
盡管陽性癥狀是診斷必要條件,但不同患者的癥狀表現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特征包括高共病率(物質使用障礙、持續性抑郁癥狀)和雙倍于常人的攻擊行為發生率。多巴胺、谷氨酸、乙酰膽堿和5-羥色胺等多神經遞質系統參與相關神經環路功能障礙。
陽性癥狀治療機制
多巴胺D2受體阻斷劑:
作用原理:
阻斷突觸后D2受體(需65%-80%受體占有率)
第一代藥物(FGAs)易引發錐體外系反應(EPS)
第二代藥物(SGAs)通過5-HT2A拮抗作用降低EPS風險
多巴胺部分激動劑(阿立哌唑等)以80%-100%受體占有率發揮療效
局限性:
無法糾正紋狀體多巴胺過度釋放的突觸前異常
30%患者(難治性精神分裂癥,TRS)對D2阻斷無反應
表 抗精神病藥物減少陽性癥狀的主要機制
圖 多巴胺D2受體結合抗精神病藥物如何在多巴胺突觸中發揮作用。
紅點-多巴胺;藍色圓圈-含有多巴胺的突觸前囊泡;黃色三角形-囊泡單胺轉運體2型(VMAT2);綠色三角形-多巴胺D2受體。
毒蕈堿受體激動劑
Xanomeline(2024年FDA批準):
M1/M4受體激動,抑制中腦被蓋背外側區(LDT)膽堿能神經元
減少前額葉皮層谷氨酸對多巴胺神經元的激活
聯用外周抗膽堿藥trospium減輕胃腸副作用
臨床試驗顯示對TRS無效,但可改善認知損害
難治性精神分裂癥(TRS)與氯氮平
影像學特征:紋狀體多巴胺合成正常(區別于典型陽性癥狀患者)
氯氮平獨特優勢:
唯一對TRS有效的藥物(40%患者有效)
降低自殺行為和沖動性攻擊
改善精神性煩渴
作用機制假說:降低尾狀核谷氨酸信號(具體機制未明)
攻擊行為管理
精神病性攻擊:優化陽性癥狀治療
沖動性攻擊:
氯氮平可減少54%非精神病驅動的攻擊事件
雙盲試驗顯示優于奧氮平和氟哌啶醇
陰性癥狀治療困境
鑒別診斷:需排除抑郁、焦慮、藥物副作用等繼發因素
藥物療效:
多數藥物僅伴隨陽性癥狀改善呈現"假性特異性"療效
卡利拉嗪(Cariprazine)在26周試驗中顯示微弱優勢(效應值0.31)
可能與D3受體高親和力及抗抑郁機制相關
認知功能障礙(CIAS)突破
NMDA受體調節劑:
Iclepertin(抑制甘氨酸再攝取)
Luvadaxistat(抑制D-絲氨酸代謝)因II期試驗失敗中止
毒蕈堿機制:
25%患者存在M1受體缺陷亞型(MRDS)
Xanomeline對基線認知損害>1SD者顯著改善認知
可能通過增強前額葉GABA能中間神經元活動實現
時間節點
重要事件
1950年
氯丙嗪作為首個D2拮抗劑問世
1989年9月26日
氯氮平獲FDA批準用于TRS
2000年
Arvid Carlsson因揭示多巴胺機制獲諾貝爾獎
2024年9月26日
Xanomeline-trospium成為首個非D2機制抗精神病藥
2025年(預計)
Xanomeline聯合D2拮抗劑的輔助治療III期數據公布(NCT05145413)
臨床實踐啟示
藥物選擇原則:
非TRS患者:D2拮抗劑仍是基礎
TRS/攻擊行為:強制啟動氯氮平治療(標準治療要求)
顯著認知損害:優先考慮Xanomeline-trospium
注意事項:
避免聯用中樞性抗膽堿藥(苯海索等)
監測氯氮平血液學參數(粒細胞缺乏風險)
Xanomeline需注意外周膽堿能副作用(腹瀉、唾液分泌)
未來方向:
開發選擇性M4受體正向變構調節劑
探索氯氮平作用機制的分子模擬
針對MRDS亞型的精準治療
參考文獻
Meyer JM. How antipsychotics work in schizophrenia: a primer on mechanisms.CNS Spectrums. 2025;30(1):e6. doi:10.1017/S1092852924002244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系編輯部。
投稿請聯系:dahuajingshen@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