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一樹風雨,一葉春秋》。
提到銀杏樹,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它漫長的壽命,從栽種到成熟結果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因此也有人把它稱作“公孫樹”,即為“公種而孫得食”。
在華漕鎮鹽倉浦畔的大圓通寺內,有這么一棵銀杏樹,它被寺院內的石質井欄圍著,靜靜地矗立在院落間。據測算,這棵銀杏樹至今已經歷了4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大圓通寺,原名“紀王寺”。據載宋元間,吳淞江潮汛肆虐,又稱霸王潮,本地江畔居住著7戶紀姓漁民,名為七家村,村民在此立紀王廟,供奉漢將紀信以鎮潮汛。以此為發端,在周遭逐漸形成了不小的集鎮,當地遂被稱為紀王。至于紀王寺的更名,那是2007年,與圓通寺、寅春廟、古方林寺合并時的事了。
相傳在建廟之初,村民曾種下7棵銀杏樹,后經世代繁衍,如今大圓通寺內的這棵古銀杏便是最初那些銀杏的后代。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曾對華漕地區實施了猛烈的轟炸,當地房屋幾無幸免,而這株銀杏卻經受住了戰火洗禮,得以幸存,屹立至今。
古銀杏已歷經400載,2010年前后曾一度數年不綻新芽、幾近枯萎,正當人們以為古樹即將壽終之際,它卻于次年春日重新煥發了生機,枯木逢春,蒼翠欲滴的樹葉再度爬滿了它的枝丫。
到深秋時節,整棵銀杏樹上更是猶如披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外衣。金燦燦的銀杏葉透過陽光在風中搖曳,秋風起處,片片金葉翩翩飄落,灑落遍地、熠熠生輝。即便是那風中響起的“沙沙”聲,也令人心醉。冬末春初,百木凋敝、芳草未萌之時,那挺拔的樹干和無數干枯黑瘦的枝丫,執著地直指著天空,飽含著數百年歲月洗禮下應有的莊嚴瑰麗。恰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風雨寒暑,將這份堅持了千百年不倒的堅韌與頑強的意志代代相傳,繁衍不息。
大圓通寺翻修重建期間,院落四周被腳手架和綠色的防護網遮了個嚴實,未能一睹古剎真容,實為一憾。
立于鹽倉浦畔的這棵銀杏古樹,今后還將會與這片土地一起,共同見證時光的流淌。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姚堯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七(5)班 蔣一寧
編輯:湯婧嫻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