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猶是故地梓花香》。
對陳行人來說,他們魂牽夢縈的故鄉也許再也回不去了。慶幸的是,有兩棵樹留住了他們看得見的家鄉,看得見的鄉愁。
隨著陳行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大片地塊被開發,尤其是自2008年起,因建設世博園需要,離此不遠的陳行村開始大規模拆遷,一大批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濃縮了陳行人文歷史的老街和關帝廟在鄉人們的目視中化為塵埃。
原先在關帝廟的天井里栽有兩棵梓樹,乃陳行老街西首的地標。雙梓樹體端正挺拔,為紫葳科梓樹屬,其中大的那棵梓樹高達10米,冠幅7米,另一棵略小,但樹高也要達到8米,冠幅6米,葉片寬闊,花期時紫花滿樹。
梓樹 丁懿 攝
兩棵梓樹距今已有150余年歷史,自清末民初起,陳行人便在梓樹綠蔭底下開展各種鄉間議事活動,雙梓樹見證著朝代更迭及陳行滄桑的變遷。因其頑強的生命力,當地人奉這兩棵梓樹為神靈之物,引以為豪,并自稱為梓鄉。本鄉名士秦錫田曾自署“雙梓村人”,著有《梓鄉叢錄》,而陳行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秦榮光則在《上海縣竹枝詞》中提到:“一條大木跨塘橋,碑記眠桅雍正朝。雙梓參天廟庭立,門前八月咽靈潮。”由此可以窺見雙梓當時的風貌。
20世紀90年代初,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專程前往老家陳行尋祖。當她見到這兩棵高大的梓樹時,激動地抱住其中一棵梓樹,感慨萬千道:“終于尋到根了。”她站在梓樹前,久久不愿離去。顯然,陳行雙梓于陳行人有著非同凡響的歷史意義和鄉土情懷。
所幸這兩棵梓樹在關帝廟拆除后得以保留。雙梓是梓鄉的根,梓鄉后人想要追尋家鄉的記憶,只消來一趟陳行關帝廟舊址,見一眼雙梓的模樣,了解一番梓樹背后的故事,或能尋找到祖輩留下的蹤跡。陳行關帝廟舊址位于現今浦錦街道陳行村民委員會(陳行公路2885號)對面,已被改造成一座小花園。高大的梓樹雙雙探出花園的墻頭,冠幅舒展,生機勃勃。
這兩棵梓樹的命運跌宕起伏,十幾年前,它們曾幾乎離梓鄉人而去。由于保護不當,雙梓處于枯死邊緣,奄奄一息。隨后綠容管理部門將封住梓樹根部泥土的水泥全部清除,從而使雙梓得以自由呼吸,根部再度生長,重獲新生。時至今日,雖說雙梓根部至樹干下半部分仍為干枯發白的枯木,但從中部開始,褐色的新生樹干正頑強生長著,枝干上也抽出了鮮嫩的綠芽,漸漸恢復了往昔的生機。
廟寺雖已不復存在,但陳行雙梓猶存,梓鄉的風情依在。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章悅怡
朗讀: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七(4)班 羅乙昕
編輯:湯婧嫻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