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中國公民,卻不在56個民族之列!
在貴州西北的大山深處,生活著一群身份特殊的人,他們被稱為“穿青人”。
由于系統無法識別“穿青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種阻礙。
即便如此,他們既不愿意填寫“漢族”,也不愿意歸入“彝族”或“苗族”,始終堅持“穿青”是他們獨有的身份標志。
那么,穿青人到底從哪里來?他們的身份為何如此特別呢?
身份證上的獨特標記
在我國的民族體系中,穿青人占據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他們是“未識別民族”,并不屬于大家熟知的56個民族范圍。
不過,在穿青人的身份證上,“民族”一欄明確標注為“穿青人”。這使他們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雖未被正式承認,卻將族稱寫入身份證的群體。
由于國家民族代碼庫中沒有穿青人對應的編碼,導致民航、教育、戶籍等系統無法識別。
在省外時,他們經常會遇到落戶、入住酒店、孩子入學等問題,需要手工處理并反復解釋。
穿青人的歷史淵源
關于穿青人的起源,最流行的說法認為他們是明代隨軍入黔的漢族移民后裔。
明朝時期,大量漢人隨軍隊進入貴州,后來逐漸在此定居。隨著時間推移,部分人淪為彝族佃農,與那些被稱為“穿蘭人”且最終歸為漢族的群體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許多穿青人家族的家譜都記載著先祖從“江西遷黔”的歷史,但有學者指出,這些家譜可能存在“偽譜”的邏輯漏洞。
歷史上,為了提升家族地位或尋求文化認同,一些家族可能會偽造或修改家譜。穿青人家譜中的這一記錄,也可能存在類似情況。
而穿青人自己則認為,他們才是貴州的原住民,自稱“土人”或“里民子”。
他們列舉了許多證據,比如他們所說的“老輩子話”,這是一種接近湘贛方言的漢語變體,他們認為這是先祖在貴州長期生活形成的獨特語言。
還有那標志性的青色服飾,以及世世代代在山寨定居的傳統,都被他們視為原住民身份的有力證明。
在穿青人的觀念中,他們早已在這片土地上扎根數百年,絕不是后來遷入的移民。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穿青人是由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形成的混血族群。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從未間斷。
穿青人身上的特征兼具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似乎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支持。
從文化習俗到外貌特征,都能找到一些融合的痕跡,這讓穿青人的族源更加撲朔迷離。
1955年,國家對穿青人進行了調查,并根據家譜和語言認定他們為漢族分支。然而,這一認定結果遭到了穿青人的質疑。
他們認為當時的調查樣本選取存在問題,調查范圍沒有深入穿青人聚居的核心區域,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因此并不能真實反映穿青人的起源和身份。
穿青人的獨特之處
在穿青人的物質文化中,青色占據了主導地位。與漢族傳統的“尚紅”不同,穿青人喜歡用青色粗布制作衣物。
婦女們通常穿著細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腳綁青色綁帶,身穿三節衣、兩節袖的滾花邊大袖衣,再配上大勾耳環,梳著三把頭,極具特色。
在他們的生活用品上,經常可以看到山魈圖騰。
山魈在穿青人的文化里,是一種類似于猴子的靈物,被視為守護神。他們對山魈圖騰極為尊敬,忌諱任何侮辱圖騰的行為。
過去,還有裝扮成山魈祈福的習俗,人們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獲得山魈的庇佑。
穿青人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中的儀式卻十分復雜。
從提親到婚后回門,有著十八禮數的說法,像“背雞認親”“以鵝押禮”“打親鬧親”等,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在某些地區,一場婚禮從籌備到結束,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多月,堪稱一場盛大的儀式。
部分地區還存在交換婚姻的現象,且有近親傾向,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現象逐漸減少。
在喪葬方面,穿青人也有獨特的習俗。
“墊雞鳴枕”“拔牙”等多達七種,每一種習俗背后,都承載著對逝者的尊重和對生死輪回的獨特理解,是他們傳承數百年的文化記憶。
此外,山魈在穿青人的精神世界里,是絕對的守護圖騰。
延續數百年的“青節”等祭祀活動,是對山魈崇拜的集中體現。
在這些活動中,由長老主持儀式,全族參與,通過莊重的儀式,強化著彼此之間的族群認同。
盡管他們現在大多使用貴州通行官話,但他們早期使用的“老輩子話”,仍然被視為區分“后來漢人”的重要身份標志。
在一些家庭聚會或特殊場合,老人們還是會用“老輩子話”交流,努力將這一獨特的語言傳承下去。
政策協調
1987年,貴州省政府出臺政策,明確穿青人可以享受少數民族待遇。
這一政策涵蓋了高考加分、生育政策、干部選拔優惠等多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穿青人的權益。
不過,尷尬的是,他們的民族身份在國家層面依然屬于“未識別”狀態。
2003年,公安部允許貴州省內的穿青人在身份證上標注“穿青人”。
這一措施看似解決了穿青人的身份標識問題,但實際上卻帶來了新的矛盾。
因為這種標注僅限于貴州有效,一旦離開貴州,在全國范圍內,由于沒有對應的民族代碼,穿青人依然會陷入“身份困境”。
會出現“省內被認可,省外被卡”的分裂狀態,在享受一些跨區域政策或辦理事務時,遭遇諸多不便。
族群認同的內部差異
201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90%的穿青人拒絕歸漢或歸入其他民族。
在納雍縣,愿意選擇漢族身份的穿青人僅占1.2%。對大多數穿青人來說,他們對自己的獨特身份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不愿輕易改變。
但也有一部分穿青人,為了現實中的便利,比如當地回族在土葬習俗方面有特殊政策,選擇歸入回族。
還有一些地方精英,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提議將穿青人歸入土家族,或者等待國家對穿青人進行獨立認定,以解決目前的身份困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一代穿青人大量進城。在城市生活中,他們頻繁遭遇“身份無代碼”的認知難題。
每次在系統中找不到自己的民族身份選項時,都像是在提醒他們與主流社會的“不同”。
但年輕一代也有自己的思考,一些人開始嘗試通過創業等方式,將穿青人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以此來保護和傳承文化。
而老一輩穿青人則更多地擔憂現代化浪潮會讓穿青人的語言、習俗逐漸消失。
他們堅守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希望能將穿青人的根留住,兩代人在族群認同和文化傳承上,出現了明顯的觀念沖突。
社會對穿青人的身份問題一直保持關注,不少人呼吁重新審視穿青人的文化獨特性。
一部分人主張采取靈活認同的方式,比如讓穿青人融入土家族等文化相近的民族,以解決當前的身份困境。
但更多的穿青人堅持“不當漢人,不為他族”的獨立身份。在他們看來,文化存續才是核心問題,只有保持獨立身份,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穿青人的獨特文化。
結語
如今,約67萬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依然處于“被承認卻未定義”的歷史停滯狀態。
他們的身份,就如同系統邊緣的亂碼,在現代社會的數字體系中艱難尋找著自己的位置。
但即便如此,他們通過獨特的文化符號,持續維系著族群認同,期待著有一天,能得到國家層面的正式定義,讓穿青人的身份不再模糊,讓他們的文化能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