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的一起銀行取款悲劇,以10萬元“慰問金”匆匆畫上句點。5月14日,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為取出5萬元救命錢,被抬進農業銀行田心支行,最終在漫長的人臉識別過程中離世。短短兩天后,雙方宣布和解,可這場用生命換來的教訓,真能用金錢輕易撫平嗎?
事件的矛盾焦點十分尖銳。家屬急需轉院費,銀行卻堅持“本人到場”;家屬稱工作人員未告知上門服務,銀行卻表示已多次提議。當連眨眼都困難的老人,被輪椅推進銀行大廳,長達1小時的人臉識別,無異于將虛弱的生命架在制度的天平上稱量。最終,老人在透氣時突發意外,搶救無效離世,生命的消逝令人痛心疾首。
這場悲劇背后,是制度與人性的激烈碰撞。銀行強調流程合規,卻忽略了特殊群體的迫切需求;家屬急于取錢,或許也低估了老人的身體風險。法律專家指出,銀行在特殊情況下應靈活處理,但如今10萬元“慰問金”,看似化解矛盾,實則將制度缺陷、服務短板草草掩蓋。
輿論場里,有人痛批銀行“重程序輕生命”,也有人質疑家屬決策欠妥。但無論如何,多家銀行本就存在的代辦、上門服務渠道,為何在基層成了“隱形條款”?當救命錢被卡在冰冷的流程里,所謂的“綠色通道”不過是一紙空談。
期待相關部門的調查不止于責任認定,更要深挖服務機制的漏洞;也希望銀行別再用“合規”敷衍公眾,而是真正傾聽批評,刀刃向內改革。畢竟,只有勇于自我革新,不斷完善服務制度,才能讓群眾在需要幫助時,感受到制度的溫度,而不是用金錢來掩蓋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