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不少人喊著回歸大集體,可真農民咋想的?點開那些支持的頭像,大多不是面朝黃土的莊稼漢。
真正經歷過的農民里,有兩類人有點特殊。一類是當年愛磨洋工的,覺得集體里能混日子。
還有一類,像田紀云說的基層干部,丟了權力心里不舒坦。
《平凡的世界》里的田福堂,不就是例子嘛,沒了話語權才懷念。
那這些非農民為啥熱衷鼓吹?動機其實挺復雜。
有學者想靠“集體化理論”博眼球,爭學術地位。有“紅人”為了立場站隊,靠否定包產到戶換關注。還有城里人把農村想成“烏托邦”,拿集體當逃避壓力的借口。
更有人覺得自己吃了改革虧,把鍋扣在包產到戶上。從心理上看,他們大多犯了選擇性記憶的毛病。光記著集體勞動熱鬧,忘了1978年近九成農民在貧困線掙扎。
說那時沒留守兒童,卻不提戶籍卡死了農民進城的路。把農村問題全怪包產到戶,這不是簡單歸因是甩鍋。
他們坐在城里沙發上,哪看得見現在農村的變化?兩億多輛機動車跑在村里,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
自來水寬帶都入戶,精準扶貧早讓多數人脫了貧。可他們偏說農民還在刀耕火種,這不是偏見是啥?
還有人抱著“集體勞作才和諧”的刻板印象,不懂農民要啥。現在土地能流轉,進城能打工,誰想被捆在老路上?
大集體時工分制公平嗎?
干多干少一個樣,其實挺不公。城鄉之間“九天九地”的差距,他們咋就選擇性失明?更奇怪的是,鼓吹的人從不回答關鍵問題。
當年自己拼了命跳出農門,如今咋勸別人回去?
知青下鄉時哭著回城,難道他們忘了那段歷史?全球沒一個國家靠強制集體化搞成農業現代化,這是事實。
這種“為農民好”的關懷,其實透著不尊重和傲慢。他們把農民當需要拯救的對象,卻不問農民自己咋想。
包產到戶讓農民有了土地確權,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三權分置、新農合,這些政策哪樣不是在保障農民?
鄉村振興的路,咋能走回大集體的老路呢?真正的出路在改革,讓農民自己當命運的主人。有網友說得好:你覺得大集體好,為啥自己不去組織?
為啥不讓子女去農村參加?這個問題他們總回避。咱農民心里明鏡似的,啥日子過得好自己最清楚。
當年吃的苦不想再嘗,現在的選擇權更不想丟。那些隔空喊話的人,真該下來看看農村的現實。別用自己的想象替農民做決定,這才是真尊重。
農村的發展得聽農民的聲音,而不是外人瞎指揮。大集體的歷史得客觀看,好的壞的都不能偏廢。但倒退肯定沒出路,往前走才是硬道理。
至于那些復雜的動機和心理,農民心里都有數。誰真心為農民好,誰在借題發揮,時間會證明一切。咱就盼著政策穩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比啥都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