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人民反對種族主義斗爭
19世紀中期,南非全境被殖民者瓜分完畢,大大加速了南非的殖民化過程。自1860年起,英國開始從印度組織契約勞工,在納塔爾沿海地區開辟種植園,發展甘蔗和水果等作物。與此同時,在內陸高原地區相繼發現了儲藏量豐富的金礦石和金剛石,南非的經濟從此以鉆石和黃金礦的開采為主,其他行業為輔,經濟開始進入繁榮時期。
1910年5月,由白人統治的南非聯邦宣告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南非聯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以前所施行的種族主義措施。大批非洲人流入礦區做工,使非洲工人的數量大量增加,隨著白人經營的農場增多,非洲農業工人的數目也明顯增多。南非當局一貫推行種族歧視政策,制訂有多種種族歧視的法律。如1913年制訂的《土著土地法》,不允許非洲人取得保留地以外的土地,而所謂"保留地"則是土質貧瘠、雨量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區,將大量的非洲人強行遷移至此,成為廉價勞動力的集中地,為白人資本家或農場主源源不斷地提供勞動力。非洲人雖從事危險、繁重或超負荷的工作,但所得報酬卻極低,生活環境十分惡劣,沒有最起碼的衛生保障。
非洲工人為爭得生存權,反對種族歧視,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繼1912年在布隆方丹成立了第一個非洲人全國性政治組織南非土著國民大會(后改稱為非洲人國民大會)后,1917年成立了非洲產業工人工會。在工會的領導下,1918年開始了有組織的群眾斗爭。在南非經濟中心的約翰內斯堡,金礦工人及其他行業的工人聯合開展了罷工抵制運動,要求改善惡劣的勞動條件,提高工資,1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運動,斗爭堅持了兩個月之久。與此同時,廣大非洲人民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通行證法運動。在非洲人民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中不斷高漲的壓力下,白人政府被迫作出某些有限的讓步。
戰后,在開普省首府、南非重要的港口城市開普敦成立了非洲工商業職工同盟。這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它明確地提出了反對種族歧視,實現社會平等的要求。在該組織的號召下,全國許多城市和港口開展了罷工斗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加劇使南非布爾人內部迅速出現階級分化,"貧窮白人"逐年增加。1922年1月,蘭德礦區2萬名白人工人受73名非洲工人大罷工的影響,開始了罷工斗爭。反對種族歧視和反對壟斷資本殘酷壓迫的斗爭此起彼伏,使種族主義政權受到沉重打擊。1921年7月成立的南非共產黨在這場斗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24年,國民黨上臺執政,赫爾佐格(1866-1942)出任政府首腦,實行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他頒布有近30項反對非洲人的法律,實行"有色人種差別待遇",使種族歧視和壓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城市和農村的非洲人被剝奪了基本生存權和自由權。1929年發布的《暴亂集會法》公開取消了非洲人集會、出版的自由,任何違反者都將受到嚴懲。非洲人民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受著非人的壓迫。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使非洲人民的生活進一步惡化,激起城鄉非洲人民掀起新的斗爭高潮。
1929年9月,在南非共產黨的倡議下,成立了統一陣線組織非洲人權利同盟。該同盟決定以每年的12月16日為非洲人的民族節日——丁剛日,以紀念南非祖魯人反殖民主義斗爭領袖、祖魯國王丁剛(1795-1840)。每年的這一天,在全國范圍內都將發動抗議運動。1930年全國慶祝丁剛日時,非洲人民開展了燒毀通行證,反對種族歧視法的運動。
30年代中期,法西斯勢力猖獗,極力向南非滲透,擴大自己的勢力。在南非成立了牛車防火隊、灰衫會、兄弟會等法西斯組織。面對親德的法西斯勢力的增長,英國設法將南非統治階級中的親英派組織起來與其抗衡。1934年,國民黨同親英的南非人黨合并,成立統一黨。統一黨執政后對人民作了必要的讓步,以緩和政府同非洲人之間的尖銳矛盾。非洲人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同反法西斯勢力的斗爭開始結合在一起,并加強了同白人勞工運動的聯系。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