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件事成為政治工具時,它很容易變得面目全非。
如今一提起黑奴制度,相信不少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剝削”與“壓迫”。“它無償占有奴隸并粗暴地創造利潤”,黑奴制度被描述得暗無天日,論絕望程度,絲毫不亞于黑暗的歐洲中世紀。
可下面這些事實,足以顛覆我們對此事的許多認知。
首先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廢除奴隸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時間點上,南方種植園奴隸經濟非但不“落后”,反而擁有更高的生產效率與活力。
根據資料:彼時一個南方種植園的產出,普遍要高出同等規模的北方農場30%~35%。這種狀況乍看不難解釋:恰是奴隸主對黑奴的瘋狂壓榨換來了更高的生產效率,黑奴牛馬不如,奴隸主只在乎利益,才不會管他們的死活。
可事實上,雖然奴隸主對黑奴擁有完全的占有權,可以隨意處置,但黑奴制度從誕生到廢除的百余年里,總共只有大概1200名奴隸死于非命——單從該數據來看,“奴隸主隨意虐待、屠殺黑奴”的說法就不成立。
上述內容來自計量經濟史學家羅伯特·福格爾的研究,此君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他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南北戰爭之前,黑人奴隸跟如今部分好吃懶做的美國黑人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前者反倒是“吃苦耐勞”的代名詞。
農場主不會隨意傷害奴隸,其中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做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喻:試問哪位農民會隨意弄壞自己的拖拉機?
南北戰爭時期,一名健康的黑奴售價普遍在25英鎊上下,根據估算,彼時1英鎊約合5美元,而以黃金作為換算媒介,當時1美元的購買力至少等同于如今的70倍以上。也就是說,黑奴其實并不廉價,再有錢的人,也不可能萬把塊的東西說扔就扔。
黑奴是南方種植園經濟的核心,是一切產出的來源,農場主想要獲得更多的收入,自然要把奴隸照顧好。
正所謂“要想馬兒跑得快,就要多給馬兒多喂草”,農場主非常清楚這道理,不但豪擲重金保障黑奴的健康生活,甚至還建立起相當豐厚的勞動激勵機制。
黑奴擁有充足的食物、飲水和休息時間,伙食也頗為豐盛。
根據福格爾的研究,黑奴家庭是南方種植園經濟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單位之一,往往擁有家庭的黑奴勞動情緒更加穩定,在勞作時更加積極賣力。因此,許多奴隸主非但不干涉黑奴的私人生活,反而鼓勵他們結婚生子,為黑奴夫婦提供獨立居所。
此外,奴隸主還會在生活區設置診所,定期聘請醫生為黑奴體檢,治療疾病,確保黑奴保持健康,能夠承受持續的高強度勞作。
總而言之,黑奴的遭遇并不像通常描述的那么悲慘,相反,他們的生活水準要高出大部分普通百姓。奴隸主自然不會太過計較在奴隸主身上的花銷,畢竟羊毛都出在羊身上。
對于身處“黑人只算于1/3個人”的時代的黑人而言,在農場主手下做事,辛苦一些,但能換來庇護和穩定的生活,吃穿不愁,這顯然不算一個壞選擇。
相比而言,真正將“壓迫”和“剝削”發揮到極致的,恰是自詡“黑人解放者”的北方資本家:成為自由人后,大量南方黑人前往北方尋找機會,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做著跟以前同樣繁重的工作,沒人管吃管住,不在乎他們的死活,能拿到的薪酬只有之前的30%左右。
南北戰爭結束后,直到上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中白人虐殺黑人的慘案頻頻發生,聯邦政府卻視若無睹,假裝什么都沒發生。陷入這種處境,不知這些“被解放”的黑奴心里是怎樣的感受。
您可能會問:筆者將黑奴制度描述得這么好,為什么還要廢除呢?
值得說明的是,正如剛剛提到的:黑奴制度絕對談不上“好”,廢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但彼時美國聯邦內部的權力斗爭賦予了黑奴制度特殊的價值,后者因此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實際上,廢奴與否或許并不重要。
鮮為人知的是,在廢除黑奴制度這個問題上,偉大的亞伯拉罕·林肯總統一度表現得像個挑梁小丑——并非抹黑,事實確實如此。
當初林肯正是憑借著旗幟鮮明的廢奴主張,在政壇上迅速崛起,成為美國政壇上炙手可熱的政治新星。怎料在1836年,他遭遇了滑鐵盧,政治生涯差點完蛋。
當年年底,第十屆州會議于伊利諾伊州召開,當林肯再次高呼“廢除黑奴”,試圖以此博取支持,效果卻適得其反:他只獲得了5張贊成票,反對票多達77張。
此后,林肯的支持率持續暴跌,就連輝格黨內的大佬也放出風聲,稱準備放棄林肯,另選合適的代表人。
林肯在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上徘徊了許多年,直到1848年12月的第13屆國會上,他在哥倫比亞特區無條件廢除奴隸制度時,破天荒投出了反對票。
有南方奴隸主對林肯的反常行為展開嘲諷,林肯卻謙卑地表示:“我向您保證,我從未要求過你們這樣做,這個問題完全由您說了算。”
此后,他在與其他人的書信中不止一次提及,自己完全支持“黑奴是奴隸主合法財產”的主張,即便是聯邦政府也無權剝奪。
“如果能讓國家避免分裂,就算一個黑奴都不廢除也無所謂……”
聽起來大義凜然,就不知林肯的出發點究竟真是國家大義,還是為保全自己的前途。不過這句話中倒是透露出了很重要的一點:其實對于當時的美國統治者們而言,“廢奴”其實并不是關鍵所在。
恰如咱們先前所講:同樣規模的土地,北方農場的產出只有南方種植園的70%左右,通過對勞動者剝削而堆砌出的生產力,根本競爭不過南方種植園經濟。
適逢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工廠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南方州與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種植園經濟借此達到繁榮。
然而,美國南方各諸州繞過北方與歐洲尋求合作的做法,無疑會對其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巨大傷害,嚴重影響到了北方資產階級的利益。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當爭端無法在談判桌上解決時,戰爭就成了必要手段。資產階級統治者急于消滅對手維護利益,既要發動戰爭又不想當惡人,便把“黑暗腐朽的黑奴制度”當做借口。
從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北方確實打了一場具有積極意義的“正義”戰爭,但驅使他們做出決策的歸根結底還是利益。
一場南北戰爭既鏟除了政治對手,保全了自己的利益,又在戰后對失敗者稍微施舍一點慷慨,落個“紳士戰爭”的美名,直至今日仍被反復稱頌,一箭三雕,由此可見,當時美國決策者們的水平還是非常值得贊嘆的,比如今美國政府倒行逆施的抽象操作不知高明了多少。
只是為達成政治目的不惜將對方污名化,以至于將歷史折騰得面目全非,“謊言”被當成史實流傳至今,這實在讓人難以評價。
古往今來,類似的案例簡直數不勝數!這再一次印證了那句名言:歷史是一個任由勝利者打扮的小姑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