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2025年5月9日,莫斯科紅場,俄羅斯如期舉行了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俄羅斯儀仗隊士兵手持兩面旗幟,一面是俄羅斯國旗,另一面是紅色的勝利旗。勝利旗是蘇聯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主要標志之一。1945年 由蘇聯紅軍士兵在柏林國會大廈屋頂升起。也正是這面旗幟,標志著納粹軍隊的徹底失敗,和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結束。
在烏克蘭戰火尚未熄滅、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持續緊張的背景下,這場閱兵不僅僅是對往昔榮耀的紀念,更像是一種宣告:蘇聯曾經贏得了二戰。而今天的俄羅斯 是那場勝利的合法繼承人。
但在紅場莊嚴肅穆的節奏之外,也隱約透露出一種不和諧的氣息。中國、伊朗、巴西等二十余國領導人到場助陣,而美國與西歐國家則集體缺席。
無獨有偶,幾天前,英國也舉行了自己的二戰勝利紀念活動。在那場典禮上,沒有看到俄羅斯士兵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支由烏克蘭士兵組成的方陣,他們被歐洲視為“反法西斯精神的新象征”。兩場紀念活動,一東一西,仿佛發生在兩個平行世界,毫不相干。
這一幕,揭示了一個冷峻的現實:如今,二戰的集體記憶正在被撕裂。所謂“勝利日”,早已不再是全球共同抵抗極權的道德象征,而正在演變為一場關于歷史解釋權、正義敘事主導權、甚至是新冷戰陣營歸屬的政治紛爭。
在“誰贏得了二戰”的問題上,俄羅斯與西方世界,正在展開一場激烈的爭奪。
現在,對二戰勝利的紀念,歐美和俄羅斯可謂是涇渭分明。這首先就體現在對“勝利日”日期的介定上。歐美國家往往有意在5月7日或8日紀念二戰。與之相對的,蘇聯則一定要選在每年的5月9日進行紅場閱兵。時間差異的背后,其實就是雙方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定義權與歷史書寫權的較量 。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其繼任者鄧尼茨深知德國大勢已去,面對蘇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他決定單獨向西線美英盟軍投降,以避免德軍陷入蘇聯的全面清算。當時,美英方面正在盤算如何在德國投降后占據先手,以此鞏固在戰后秩序中的主導地位,對于送上門的勝利自然不會拒絕。
于是,5月7日凌晨,德國代表約德爾上將悄然溜進法國蘭斯的盟軍司令部,與美英簽署了第一份無條件投降書,規定于中歐時間5月8日23:01正式生效。第二天,美英就搶先官宣勝利,報紙頭條全是“盟軍擊敗納粹”的新聞,仿佛蘇聯并未參與這場戰爭。
消息傳到莫斯科,斯大林勃然大怒。他堅決要求德國必須在紅軍代表在場的情況下重新簽署投降協議。5月8日深夜,德國元帥凱特爾被押往柏林郊區卡爾斯霍斯特的蘇軍司令部,當著朱可夫的面,再次簽署了另一封投降書。由于時差,那一刻,莫斯科時間已是5月9日凌晨。
由此,二戰勝利日就出現了一條明顯的“分界線”:歐美以5月8日紀念“自由與合作”的勝利,而蘇聯及其繼承者俄羅斯則以5月9日紀念“犧牲與榮耀”的勝利。
如果只看西方教科書或媒體敘事,人們可能會以為二戰的主戰場只是在歐洲西海岸:丘吉爾的鏗鏘演說、諾曼底的血色沙灘、巴頓將軍橫掃歐洲 成為了人們對這場戰爭最深刻的記憶。而蘇聯紅軍在“東線戰場”的浴血奮戰則仿佛只是一個注腳。
但是,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二戰歷史上最慘烈、最決定性的戰場并非在諾曼底,而是在東歐大陸腹地。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蘇軍動員了超過百萬兵力,與德軍展開了長達數月的城市血戰,最終實現了戰局大反轉。庫爾斯克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對決,蘇軍投入超過130萬兵力和2000輛坦克,在消滅納粹最強裝甲部隊的同時,也徹底粉碎了德軍東線反攻的戰略能力。
據戰后統計,整個二戰期間,約有80%的德軍戰損發生在東線戰場。蘇聯傷亡總數超過2700萬人,占盟軍總傷亡的三分之二。這場戰爭不僅消耗了蘇聯的青年一代,也幾乎摧毀了整個國家。
1944年夏天,正是蘇軍在白俄羅斯發動的“巴格拉基昂攻勢”,摧毀了德軍中央集團軍,使得德國無法向西線增援,間接確保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丘吉爾曾在戰后坦言:“是紅軍擊敗了納粹的大軍。”艾森豪威爾也曾表示,“如果沒有蘇聯的堅持,諾曼底登陸根本無從談起。”
然而,冷戰的來臨迅速改變了敘事方向。
美國在戰后大力扶持西歐,對蘇聯采取遏制戰略,不僅在現實政治中與之對抗,也在意識形態上進行全面重塑。美英將二戰勝利包裝成自由民主對抗專制極權的勝利,蘇聯的決定性作用被系統性的淡化。戰后幾代西方人,在電影、教材、紀念儀式中,逐漸遺忘了紅軍士兵在東歐平原上所付出的代價。
進入21世紀,勝利日逐漸淪為了選邊站隊的“暗號”。彼此不再共鳴,而是漸行漸遠。
2005年,普京在二戰勝利60周年演講中強調“沒有蘇聯就沒有世界文明的幸存”,強化俄羅斯作為勝利主角的地位,與西方強調“聯合勝利”的語境開始分道揚鑣。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后,烏克蘭加速“去蘇聯化”,將5月8日設為國家紀念日,同時廢除了5月9日作為節日的地位。歐盟也因克里米亞問題取消了與莫斯科的官方互動,甚至開始系統性淡化和否定蘇聯的戰爭角色。
2020年,歐洲議會通過歷史性決議,將蘇聯與納粹并列為“二戰爆發的責任方之一”,并譴責《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為“災難性妥協”。與此同時,德國開始限制俄羅斯官員在柏林紅軍紀念碑前發表公開演講,理由是為了“防止外來政治宣傳”。
而在東歐國家,如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二戰敘事更是發生了根本性逆轉。蘇聯不再被視為解放者,而是被定義為“二次占領者”。立陶宛議會在2022年直接立法將蘇聯與納粹同等定性為“外來壓迫政權”。
由此可見,對歷史記憶的重構,已經成為了地緣博弈的一部分。歐洲通過淡化甚至丑化蘇聯在二戰中的角色,來削弱俄羅斯對歐洲影響力的歷史根基。
因此,2025年烏克蘭軍人參加倫敦勝利日閱兵,并非是一時興起,而是精心設計的政治儀式。英國政府安排烏克蘭代表團在主陣列中靠前位置行進,禮炮響起時 鏡頭特寫烏軍軍旗,BBC電視直播則在畫面角落配上“自由仍需捍衛”的字幕。這一系列編排不僅是對烏克蘭抵抗俄軍的支持,更是英國對歷史記憶重新編碼的嘗試:他們將“反法西斯精神”的火炬交給了烏克蘭,而不是俄羅斯。
英國這樣做的目的也很簡單。因為在后冷戰時代,尤其是俄烏戰爭全面爆發之后,“歷史道義”的象征意義比坦克更能撬動國際共識。英國在脫歐以后 迫切需要在西方聯盟中重塑自身地位,而在烏克蘭議題上打出“民主價值”這張牌,是成本最低的選邊站隊的方式。
烏克蘭方面當然也意識到這種儀式的政治價值。澤連斯基政府正在試圖構建一種“我們不是蘇聯殘余,而是歐洲守護者”的新國家身份。通過參加紀念活動、重塑公共教育教材、去除蘇聯紀念碑文等方式,烏克蘭正將自己從“被解放者”轉變為“勝利者”。這不僅有利于爭取國際援助,也有助于在國內凝聚民族認同。
對克里姆林宮來說,衛國戰爭的勝利不僅是歷史的榮光,也是俄羅斯當今國際合法性與道德優越感的重要來源。
紅場閱兵不僅展示最新武器,更強調“祖輩用鮮血換來今日和平”的歷史傳承:從1945年紅軍攻入柏林,到今天俄軍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俄羅斯一直希望用勝利敘事連貫國家命運,普京多次宣稱:“今日俄羅斯,繼承的是擊敗納粹的人民軍隊。”克林姆林宮試圖用過去的正義來證明當下行動的合理性,而西方則針鋒相對,打算用抵制和排斥紀念的方式來削弱其國際合法性。從2024年起,法國、德國、波蘭等歐洲國家就不再邀請俄羅斯參加二戰紀念活動,理由是:“不邀請侵略者參加和平儀式。”
在這樣的氛圍下,西方媒體對紅場閱兵的解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昔日是戰勝法西斯的象征,如今卻被當成了“蘇聯式帝國陰魂不散”的證據。
其實,如果我們放大視野,再來審視“誰贏得了二戰”這個問題時,就會發現:世界普遍忽略了一個更龐大卻沉默的戰場——中國。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炮火便揭開了中國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序幕,這個時間節點,遠早于1938年德國對奧地利的吞并以及1939年入侵波蘭。彼時,蘇聯正全力投身于國內工業化的宏偉藍圖,尚未全面卷入國際軍事斗爭的漩渦;英法還在綏靖政策的迷霧中踟躕不前;美國則遠隔重洋,深陷經濟大蕭條的泥潭無法自拔。唯獨中國,已然已孤身奮戰在血雨腥風中。
從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 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啟,中國獨自承受著日本法西斯幾乎全部地面主力的進攻壓力,成為當時全球唯一的亞洲戰場。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在中國陣亡約150萬人,占其二戰戰斗減員的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這些傷亡是“戰略級別”的:如果沒有中國長期的牽制,日本就可以將更多生力軍投入南進計劃,對蘇聯發動北進作戰,或是更早、更猛烈地對美發動海空襲擊。
換言之,中國在東方戰場上的堅守,直接影響了蘇德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力量格局。如果沒有中國的長期浴血奮戰,莫斯科可能早已告破,珍珠港或許提前陷落,諾曼底登陸更是不可能發生。
但諷刺的是,這些歷史 今天在西方主流敘事中幾乎無跡可尋。無論是在美國的二戰電影,還是歐洲的政治表達中,諾曼底登陸一直是英雄敘事的主線,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陪襯,而盧溝橋、長沙保衛戰、滇緬戰役幾乎從未被提及。中國在二戰的角色,不僅沒有被納入“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記憶構架,還經常被簡化為“局部戰場”一帶而過。
這種“集體失憶”,既是冷戰之后“西方中心論”的延續,也反映了全球話語體系 對“非西方犧牲”的系統性漠視。
這種現象也在提醒我們:當歷史成為地緣政治的延伸,記憶將不再中立。人們并非忘記歷史,而是開始選擇記住哪一段、忽略哪一段、甚至重寫哪一段。歷史已經不是一個歷史問題,而是一場關于資源分配的較量。
也許我們需要回到1945年春天 那個終戰的夜晚。彼時,蘇聯士兵與美軍在易北河會師,彼此擁抱、舉杯慶祝。那一刻,沒有東西方、沒有敵我,只有對戰爭終結的喜悅與對和平的渴望。
而現在,面對這個全人類共同的紀念日,我們更需要不斷地問自己:我們紀念的是誰的勝利?又是為了什么而紀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