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愛上和尚這種事,很像是武俠小說里出現的橋段,壓根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但是在唐朝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女道士,愛上了隔壁寺廟里的僧人,并且壯著膽子向其表白。
不過她愛上的這個和尚,是個一心求佛的人,直接就拒絕了她……
整個唐朝出現了無數詩人,其中也不乏一些女詩人。
根據這些女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后人總結出了“唐代四大女詩人”,分別是李冶、薛濤、魚玄機、劉采春。
這四位女詩人的詩寫得極好,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后人的認可。
這四位女詩人中,又當屬李冶最為厲害,她被稱為“女中詩豪”。
李冶不光是詩寫得好,她那精彩的一生,更是人們對她感興趣的重要原因。
那位愛上和尚的女道士,說的就是李冶。
李冶一介女流,為什么會去當道士?難道她對于道教也很感興趣?
其實李冶并不是主動去道觀出家的,她是被她的親生父親強行送去的,而這一切的開始,還要從李冶寫的一首詩說起。
李冶年幼之時,便展現出了堪稱“恐怖”的寫詩天賦。年僅六歲的李冶寫下了一首《詠薔薇》,這首詩便是“萬惡之源”。
這首詩里有這么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養過薔薇花的人都知道,養薔薇花是要搭花架的,這樣才能長得整齊好看,不然的話薔薇花的藤會亂跑,看起來很雜亂。
而李冶這句詩就是在說這個事,在沒有給薔薇搭好花架的時候,薔薇就像人的“心緒”一樣“亂縱橫”。
這本是一首寫薔薇花的詩,卻被李冶的父親誤解了,他以為詩中的“架卻”是“嫁卻”。
于是這句詩的意思就成了一個還未出嫁的女子,心中思緒雜亂。
李冶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六歲,她哪里知道待嫁女子的心思?但是她的父親卻堅持認為李冶是故意這么寫的。
李冶的父親擔心自己的女兒過于早熟,心懷春意,會做出什么丟臉的事情,于是便直接把她送到了山上的道觀里,讓她在這里修身養性,忘卻紅塵煩惱。
其實李冶被送進道觀這件事,并不是這么簡單,雖然她的父親確實可能認為女兒有問題,但是出家并非最佳療法。
李冶晚年的時候,遭遇了安史之亂,那時的她已經五十多歲了,而那時候的唐玄宗正好七十歲。
也就是說,李治小的時候,正好是唐玄宗年輕氣盛的時候。
年輕時的唐玄宗沉迷于道教,真的是“沉迷”。
作為一個皇帝,他不認真處理政務,卻跑去給《道德經》加注解。
唐玄宗不僅要寫,而且還要讓人看,他要求每家每戶都得存上一本,而且在科舉考試中,也加上了相關的科目。
皇帝的愛好就是天下人的愛好,全國各地的道觀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人們紛紛來到道觀里學習道法。
為了迎合唐玄宗的喜好,當時的人們也想了很多辦法。
著名詩人李白寫過一篇《大獵賦》,其中引用了很多道家典故,就是為了討好唐玄宗,然后被賞賜個一官半職。
除了李白這種靠才華求賞識的,還有一些用別的方式求賞識的。
當時,就連唐玄宗身邊的妃子,也都紛紛學習道法,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寵幸。
還有一些人將那些在道觀里長大的女子請下山,然后再送進皇宮,希望得到唐玄宗的關照。這一招還真的有效,不管唐玄宗的目的是什么,反正他是把這些女道士都留在皇宮里了。
有些人得知此事之后,馬上就動了歪心思,他們也想通過這一招獲得賞賜,李冶的父親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李冶本來就是個作詩的天才,如果能再去道觀里沉淀幾年,出來之后肯定會被唐玄宗賞識,到時候她的一家人也就跟著沾了光,未來一片光明。
李冶父親的想法挺好,但是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李冶的想法。
她上山之后,完全不學習道法,只是尋歡作樂,一日作詩,一日作畫,再有一日彈琴,玩得不亦樂乎。
李冶這位“不落凡塵”的女道士,很快便引來了很多人的關注,李冶也因此結識了很多朋友。
中國茶道的始祖陸羽以及他的朋友皎然,都與李冶關系密切,還有朱放、韓揆等人也經常來拜訪他。
李冶雖然在道觀里待了很久,但是卻根本沒有“遠離紅塵”。幾番交往過后,她看上了那位名叫“皎然”的僧人。
但是李冶也很清楚皎然的為人,他根本不可能接受自己的愛意,不過她還是想試一試。
為了顯得不那么直接,李冶寫了一首“情詩”,托人送給了皎然。
皎然拿到這首《結素魚貽友人》之后,馬上就看懂了其中含義,但是他一心向佛,早已跳出紅塵,肯定不會接受的。
但是他還想與李冶保持朋友關系,于是就寫了一首“絕情詩”。
李冶的詩中之意是“心有成雙意”,但是皎然的詩中之意是“天花不沾身”。
李冶想和皎然結成一對,但是皎然卻說天女都無法使我動搖,拒絕之意已經很明顯了。
而李治收到這首“絕情詩”之后,雖然有些傷心,但是并沒有因此與皎然交惡,兩人還是好朋友。
后來,李冶又喜歡上了朱放和閻伯鈞,與他們二人都有過一段“熱戀期”,而且有詩為證。雖然李冶與這些人情投意合,但是他們最終還是沒能走到一起。
因為這些人都是有著“雄心壯志”的男子漢,他們要是想在這個時代闖出名堂,就得找一個有權有勢的妻子。
李白就娶了前任宰相的女兒,因此獲得了不少好處。
對于這些人來說,李冶可能是個好朋友,是個好兄弟,也可能是個志同道合的好戀人,但絕對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結婚對象”。
在情場上大敗而歸之后,李冶也看破了紅塵,寫了那首著名的《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身邊的朋友都走完了之后,李冶也已經年老色衰,不復當年了。
可就在這時,李冶收到了唐玄宗的邀請,請她到皇宮中一敘。
等她來到皇宮時,文武大臣早已在大殿內等候多時,有許多人都拜讀過她的詩作,對她的才華給予了肯定,人們還尊稱她為“俊媼”。
“俊媼”這個詞雖然是人們對她的尊稱,但是卻觸動了李冶心中最難過的地方,因為“媼”特指老婦人。
她感受著周圍這些人敬仰的目光,她聆聽著皇帝對她的稱贊,她的心里居然有些后悔。如果當初她答應了父親的請求,拋棄山上那些朋友,來皇宮里當妃子,會不會過得更開心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