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效果保證:一個普遍的缺失
近日與南昌百芝堂醫院的醫療助理聊天,談及了他們和患者在交流過程中的收獲和困境,好多醫助都反映,和患者交流其實都蠻好的,有些患者配合度極高,也能聽進去。但是有些患者不僅不配合,還要他們保證效果,這是他們目前最困惑的一件事。其實當患者生病走進醫院,無論是推開中醫診室的門,還是踏入西醫就診的區域,心里都懷揣著對康復的強烈渴望 ,希望醫生能迅速妙手回春。可醫生們卻都不會輕易給出治療效果的保證,不管是講究辨證論治、千年傳承的中醫,還是依托現代科學技術、精準診斷的西醫,皆是如此。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背后,其實隱藏著醫療行業的復雜與謹慎 ,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中醫為何不打包票
辯證論治的復雜性
中醫診療遵循 “辨證論治” 的原則,這是中醫的精髓所在,卻也是導致難以保證效果的重要原因。所謂 “辨證”,是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收集患者的癥狀、體征等信息,再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關系 ,判斷為某種 “證”。可這一過程相當復雜,每位醫生的水平和經驗參差不齊,有些患者為了面子上好看,還會對醫生有所保留,這樣就會影響醫生對病癥的判斷。自然后續治療效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就拿最常見的感冒來說,在中醫里,感冒可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證型。風寒感冒需辛溫解表,用麻黃湯、桂枝湯之類;風熱感冒則要辛涼解表,像銀翹散、桑菊飲更為合適;暑濕感冒又得解表清暑、芳香化濕,新加香薷飲是常用方劑。要是醫生誤判了證型,給風寒感冒患者用了治療風熱感冒的藥物,不僅治不好病,還可能讓病情加重。
藥材質量的不確定性
中藥的療效與藥材質量緊密相關,可如今中藥質量卻令人擔憂。一方面,中藥材市場存在不少造假現象,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屢見不鮮。像用外形相似的枳椇子冒充酸棗仁,用桔梗切片染色冒充西洋參 ,這些假貨毫無藥效,有的甚至還會危害健康。另一方面,就算是真藥材,其質量也大不如前。種植過程中濫用農藥、化肥,改變了藥材的生長環境和內在品質;炮制環節也存在諸多問題,炮制方法不當、炮制時間不準確,都會導致藥材有效成分流失。而中醫開方時,往往是依據理想狀態下的藥材質量來確定劑量和配伍的,現實中藥材質量不穩定,治療效果自然難以保證。
患者的個體差異對中醫治療效果影響很大。不同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各不相同,對藥物的反應也有區別。比如,同樣是使用補藥,陽虛體質的人可能效果顯著,陰虛體質的人服用后卻可能上火,出現口干舌燥、流鼻血等癥狀 。再加上患者的依從性不同,有的患者不能按時服藥,或是在治療期間不注意飲食、作息,這些因素都會干擾治療效果,使得醫生無法打包票說一定能治好病。
西醫同樣無法承諾
疾病本身的復雜多變
西醫面對的疾病同樣紛繁復雜。以癌癥為例,其種類多達上百種,每種癌癥又有不同的分期和病理類型,發病機制更是錯綜復雜。肺癌可細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包含腺癌、鱗癌等。不同類型的肺癌,其治療手段和效果截然不同。小細胞肺癌對化療較為敏感,但容易復發;肺腺癌若存在特定的基因突變,靶向治療可能效果顯著,可并非所有患者都有這樣的基因突變 ,治療效果也就難以保證。而且,癌癥在發展過程中還可能發生轉移和耐藥,進一步增加了治療難度和不確定性。
患者個體的獨特反應
患者個體差異對西醫治療效果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年齡、性別、遺傳基因、生活習慣、基礎疾病等因素,都會使患者對同一種治療產生不同反應。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對藥物的代謝和耐受能力較差,治療時可能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影響治療進程和效果;年輕人則相對耐受,但不同個體的免疫系統強弱不同,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對治療的反應也有差異。比如,同一種抗生素治療相同的細菌感染,有的患者用藥后很快康復,有的患者卻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因個體對抗生素的過敏反應,引發嚴重的不良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醫療技術的固有局限
盡管現代西醫醫療技術飛速發展,但仍存在諸多無法突破的局限。許多罕見病和疑難雜癥,如漸凍癥、囊性纖維化等,目前醫學還未能完全明確其發病機制,更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漸凍癥,即肌萎縮側索硬化,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導致患者逐漸失去運動能力 ,直至呼吸衰竭。其發病原因涉及遺傳、環境、免疫等多種復雜因素,由于運動神經元受損后難以再生,現有的治療手段只能延緩病情發展,無法讓患者徹底康復。此外,一些疾病在發現時已處于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即使采用最先進的治療技術,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法律法規的約束
從法律法規層面來看,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對治療效果做出保證都存在諸多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明確規定,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也不得說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 。在 2023 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集中曝光了多起 “神醫神藥” 違法廣告典型案例,不少醫療機構和商家因對治療效果作保證性承諾而受到嚴厲處罰。像深圳市琪艾美電子有限公司在評書機中植入的藥品廣告,含有大量夸大治療效果、對治療效果作保證性承諾等內容,最終被依法處以高額罰款。
這些規定的出發點是為了保障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避免患者因虛假承諾而盲目選擇治療方案,同時也維護了醫療行業的正常秩序,防止不正當競爭和醫療欺詐行為的發生。所以,正規的醫療機構和醫生都不會違反法律法規,對治療效果打包票。
理解與信任是醫患基石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不做效果保證是由醫學本身的復雜性、患者個體差異以及法律法規的約束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的。這并非醫生們不愿全力以赴,而是醫學在面對生命的奧秘和疾病的挑戰時,確實存在諸多難以掌控的變量 。作為患者,我們需要理解醫療的不確定性,信任醫生的專業判斷,積極配合治療,這樣才能在與疾病斗爭的道路上,與醫生攜手共進,增加康復的希望。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才是戰勝疾病最強有力的武器 ,也只有這樣,良好的醫患關系才能建立起來,共同為健康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