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廣西桂林的街頭,寫著“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大幅標語。
1942年的桂林,手握長槍正在進行軍事訓練的國軍士兵。當年的桂林,到處是緊張的氣氛。
1942年,廣西桂林的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
1942年,美國記者哈里森·福曼(Harrison Forman)來到了廣西桂林,拍攝了這些抗戰時期的老照片。
1942年的桂林,正處于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這座素有"山水甲天下"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戰火紛飛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堅韌與魅力。
這一年,桂林作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承擔著戰時文化中心和軍事樞紐的雙重角色。隨著華北、華東等地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內遷,桂林一時成為全國知識分子的聚集地。茅盾、巴金、田漢等文化名流云集于此,創辦了《救亡日報》《文藝陣地》等進步刊物,使桂林成為抗戰文化的重要陣地。在七星巖、象鼻山下的防空洞里,常常能聽到激昂的抗戰演講和熱烈的文化討論。
經濟方面,桂林在戰時呈現出畸形繁榮。由于大量難民和機構的涌入,城市人口激增,商業活動異常活躍。正陽路、中山路一帶商鋪林立,茶館、酒樓生意興隆。但物資供應十分緊張,米價飛漲,普通百姓生活艱難。
1942年的桂林,山水依舊秀麗,但城中處處可見戰爭痕跡。城墻上的抗日標語,街道上的防空壕,江邊的軍事哨卡,無不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抗戰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