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重教撰《師說》
文/李壽謙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韓愈《師說》的開頭。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河南孟州市)韓氏先人是昌黎大族,故韓愈自稱“昌黎先生”,世稱“韓昌黎”。韓愈是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后人稱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著有《韓昌黎集》傳世。
《師說》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年)在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作者決心用國子監這一平臺來振興儒學,改革文壇,以實現報國之志。但上任后,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治弊端重重。不少學子對科考入仕失去信心,放松學業。當時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士大夫階層存在著不愿求師和“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此文,以澄清在“求師”和“為師”的模糊認識。
《師說》開篇即開明宗義,闡述了老師的職責,即“傳道受業解惑”。接著指出無論年齡大小,地位尊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正所謂“能者為師”。
韓愈不僅寫《師說》,還寫了《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體現了作者對培養人才的重視。
韓愈還有一個愛好,擅寫墓志銘。柳宗元、元稹老婆和孟郊等人的墓志銘,都出自韓愈之手。有人打趣說,別人寫文章要錢,韓愈寫文章要命!
韓愈還有一首詩,非常著名: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造句清新優美,和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遙想在特殊年代,教師地位低,被稱作“臭老九”,“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鄧公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國家設立了教師節,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我作為人民教師,感同身受。回顧幾十年的教學生涯,風雨兼程,苦辣酸甜。算不上功成名就,卻也問心無愧。
學習古圣先賢的詩文,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在今天新的時代,我們要把祖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