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俄烏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硝煙未散,戰火未熄,彈痕遍布的前線依舊炮聲隆隆。但就在這樣的戰場背景下,俄羅斯與烏克蘭代表團卻于5月16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罕見會面。這是自2022年3月以來雙方首次坐在同一張談判桌前。然而,外界期待的“和平轉機”并未出現,會談不僅低調閉門舉行,時間還不足兩個小時,最終更被烏克蘭方面評價為“毫無成果”。事實再次證明,在戰略利益錯綜復雜的多重博弈下,所謂的“直接對話”,不過是一次走過場的表演,一場外交舞臺上的虛晃一槍。
這場會談始于普京的提議,卻并非雙方最高領導人的“破冰對話”,而只是各自派出“技術性代表”象征性接觸。澤連斯基原本公開宣稱將在土耳其“等候”,卻在會談開始前臨時離開;普京則全程缺席,俄方代表團由總統顧問梅金斯基領銜,雖自稱“具有全部權限”,但烏克蘭直接表示:“沒有真正能拍板的人”。從這種配置來看,所謂“首次直接談判”的意義,早在坐上談判桌之前就已打了折扣。
更令人無奈的是,談判內容本身也缺乏現實基礎。據烏克蘭方面透露,俄方開出的條件是烏軍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扎波羅熱四地全面撤軍,甚至還有更進一步的政治讓步要求,這些無疑對烏方而言是“不可接受的”。而這些條件甚至比2022年伊斯坦布爾談判中俄方開出的內容更加強硬,表明俄羅斯不僅無意妥協,反而在強化既得戰果基礎上的博弈邏輯。
更何況,就在伊斯坦布爾談判期間,戰場上依舊硝煙滾滾。烏軍報告在多個戰線與俄軍發生激烈交火,俄方也在黑海和前線宣布“取得新突破”。既不設前提停火,也無停戰意圖,卻在會場上“談和平”,這場談判的荒謬就如同一場戰爭拍攝現場突然插播一段和平廣告。它既不真實,也不走心,甚至連表演都嫌敷衍。
土耳其方面盡力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外交部長費丹在開場白中聲稱:“必須為澤連斯基與普京會面創造條件”。但問題在于,沒有信任、沒有誠意、沒有現實支撐的和平框架,是無法撐起任何實質性會晤的。俄烏今天的談判之所以尷尬,根本原因在于,和平的基礎早已被徹底掏空,而戰爭邏輯仍在強勢運轉。
烏克蘭方面一再重申“不會在領土主權問題上妥協”,俄羅斯則以“憲法已寫入新領土”為由拒絕讓步;烏方要加入北約并獲得歐盟安全保護,俄方堅決反對北約東擴;烏方要恢復所有軍事能力,俄方要求“非軍事化”;歐美計劃部署駐軍提供“額外安全保障”,俄方視之為“入侵前奏”……如此錯位的戰略訴求,如此敵對的安全結構,豈是一紙談判就能平衡的?
就連美國也早早為這場談判潑了冷水,特朗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我不見普京,什么都不會發生。”國務卿魯比奧甚至直接宣布:“不要對這場會談抱有任何期待。”美國表面支持和談,實則手握方向盤,將和平議程牢牢控制在自身節奏之下。哪怕俄烏談出初步共識,只要華盛頓一句話,和平仍可能遙遙無期。
這也解釋了烏克蘭為何寧愿拉著土耳其和美國搞多邊會晤,也不愿真正坐下來談實質內容,因為他們心里清楚,沒有美方點頭,一切都是空談。而俄羅斯則以拖代打,以打促談,利用“談判姿態”博取緩沖時間,同時繼續強化前線攻勢。這是一場戰爭中的談判,也是談判中的戰爭,其本質并不是解決沖突,而是搶奪輿論、制造壓力、試探底線。
事實上,這場“走過場式”的伊斯坦布爾談判,更像是一場地緣劇場中的外交擺拍,對外釋放“我們在為和平努力”的信號,以維持道義形象;對內則繼續按部就班維持戰爭節奏,絲毫未見放松。這是外交層面的“姿態戰”,不是談判桌上的“成果戰”。
或許,真正的和談,還需等到戰爭某一方精疲力竭、戰略失敗,或是某個超級力量下場“拍板定調”。但那一天,顯然還遠未到來。伊斯坦布爾的這次“重啟接觸”,更多只是象征意義上的儀式,充滿喧囂,卻毫無實質,像是劇場里響起的幕間音樂,在一曲未終的戰爭交響中插入短暫幻象。和平不在眼前,戰車依舊轟鳴。這就是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