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5月15日,閩南文化與民間藝術傳習基地建設與發展研討會在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召開。該校閩南文化與民間藝術傳習基地成員、閩臺專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圍繞“跨界融合,創新傳習”主題,共同探討數字賦能下的閩南非遺傳承與職教創新。該校領導、前埔片區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校領導、合作企業單位代表、閩臺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及校內各單位負責人、師生代表參加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校長、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閩南文化與民間藝術傳習基地管委會主任唐寧向與會人員作《跨界融合 創新傳習——以“閩南文化與閩南民間藝術傳習基地”為例》的主題報告,他從“基地建設目標定位”“跨界融合建設基地”“與AI偕行創新傳習”三個方向對基地近年來的探索實踐和取得成效進行總結回顧,對基地下一步的發展目標進行了展望。
唐寧表示,職業教育是傳承技術技能的重要途徑,該校應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秉持“因城而生、為市則活”的服務信念和“育人為本、跨界融合、服務需求、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于2017年成立“閩南文化與閩南民間藝術傳習基地”。基地目標定位為“閩南民間工藝創新傳習的公共服務平臺”,按照“三共雙贏一不變”的模式構建發展共同體,激發跨界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運行活力。目前,校企共建7個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非遺展示館,2019年被認定為“福建省高校優秀傳統文化傳習基地”。多年來,基地在人才培養、教科研一體化、服務社會與文化傳承、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服務城市對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成果。
唐寧指出,人工智能時代,手指感知靈敏并進行創造性操作和表達,仍然是AI工具無法取代的,該校將大力踐行“等待、陪伴、支撐、相信,嚴格”的大愛教育理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相關技藝傳習,校企接續培養“把心安好,把事做好,把話說好”的“蓋軍銜式”高技能人才,積極服務廈門影視產業發展,在創新中傳承閩南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助力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
隨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惠安石雕(影雕)代表性傳承人李雅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素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洪冰暉、來自臺灣的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林素梅、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布袋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晏紅、來自臺灣的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教師溫建華分別以《用非遺技藝連接閩南大地的過去與未來》《認識非遺 從歷史褶皺到傳承密碼》《南音的兩岸傳承實踐與閩南文化基地的數字賦能》《這是木偶》《兩岸陶瓷修復技藝交流合作》為題作主題發言,講述了特色技藝傳承與保護的故事,表達了對閩南文化與民間藝術傳習基地未來發展的期待。
研討會上,學校為洪冰暉、吳嘉詮、莊晏紅、李雅華、何君藝、潘尤龍、王玉鋒等嘉賓們頒發客座教授證書,他們也分別向學校贈送了陶藝作品、漆畫作品、木偶、影雕作品、古琴、雕藝作品和玉雕作品。
此外,當天開展了閩臺非遺名家進校園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們在基地的大師工作室和學生互動交流,指導同學們體驗相關技藝,感悟“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新時代工匠精神。
據悉,此次研討會為廈門城市職業學院2025年職教活動周的重要活動之一,該校在活動周策劃了獨具閩南特色閩臺元素的系列活動,以充分展示職業技能服務美好生活和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作用。(文/圖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