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打了一仗之后,俄外長拉夫羅夫公開提醒中國稱,當心西方挑起中印沖突。那么,拉夫羅夫何出此言?西方此刻又在盤算什么?
近日,印巴沖突剛剛平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突然表態稱,西方國家在不斷推動所謂的“印太戰略”,就是想挑動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矛盾。他還特別提到,中國必須小心,西方正企圖制造事端,逼中印陷入沖突。
首先要說的是,這次印巴之間的沖突確實來得毫無預兆。過去幾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雖然偶爾口水戰不斷,但克什米爾地區的局勢基本穩定,雙方在軍事層面維持了基本克制,甚至還舉行過地區選舉。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穩定局勢的一個積極信號。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交火,讓人猝不及防。雙方在邊境動起了真刀真槍,有觀察人士就指出,這次沖突發生的時間點非常“巧合”——正值俄羅斯準備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的活動,也是俄羅斯向外釋放外交信號的敏感時段。再加上沖突爆發前,美國副總統萬斯的突然造訪,更讓人難以忽視其中的“促進”作用。
俄聯邦委員賈巴羅夫就提出一個猜測稱,背后可能就有英國的身影。他表示,英國情報系統在印巴地區有很深的滲透能力,能夠在復雜的地區矛盾脈絡里暗中操作。這種說法聽起來并不算新鮮,但從戰略角度講,卻不容忽視。因為這場沖突,確實間接的分散了中俄的區域注意力。
還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這次巴基斯坦沒有干凈利落地掐滅印度的“拱火”意圖,那么換句話說,如果印巴戰火一步步升級,那會發生什么?毫無疑問,中國“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中巴經濟走廊將會受挫,新疆、西藏的穩定也將面臨挑戰。
即便是現在,印巴沖突已經平息,其仍有“余波”出現,印度內部有很多退役軍官和媒體開始頻繁發表涉華言論。有退役將領甚至放話說,如果非要選一個對手打仗,他們寧愿和中國打一仗,也不愿再跟巴基斯坦纏斗。這種聲音雖然不能代表印度官方立場,但確實反映出印度國內鷹派勢力的膨脹。
同時,中國近日發布了一批藏南地區的標準化地名,這是例行事務,純屬我國主權范疇。西方媒體卻突然開始炒作這件事,質問中方“是否在挑釁印度”。隨后,印度外交部也跟著發聲明確表示“堅決反對”,這讓中國原本就正常正當的施政措施,似乎變得敏感起來。
更奇怪的是,中國發布地名通知后幾天,印度才回應。這種“拖后回應”的操作,很有可能是莫迪政府本在試圖壓住局勢,并不想事態擴散。但西方媒體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斷把中印邊境問題拿出來講,似乎就是不希望兩國能夠平和地處理問題。
因此,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拉夫羅夫的警告并非隨口一說。他指出,西方正在把“亞太”這個原本中性的地緣詞匯,替換成敵視的“印太”,這其實是戰略語言的轉變。用“印太”代替“亞太”,就是為了突出印度的地位,把印度納入圍堵中國的戰略鏈條中。
說到底,所謂“印太戰略”的本質,就是用各種方式遏制中國的區域影響力,把印度打造成一個抗衡中國的前沿陣地。西方國家早就開始這樣布局。他們對印度各種拉攏,從投資、軍售到情報合作,應有盡有,看似是在幫助印度發展,實則是想把印度變成戰略工具。
事實上,莫迪政府也不是沒有看出這一點。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印度奉行獨立外交,不想被拉進陣營對抗。但是,在國內輿論和西方媒體不斷推波助瀾之下,這種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尤其是像這次一樣,印巴剛剛打完一仗,情緒上來了,印度社會對外的態度,自然也就更加激進。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中印兩國就邊境問題有過接觸,雙方釋放出一定善意,達成了一定共識。本來這件事是個積極信號,說明中印關系有可能從低谷中緩和。
但西方顯然不愿看到中印握手,他們更愿意看到緊張關系的持續存在。畢竟,中印之間的矛盾一旦爆發,中國就要在西部投入更多精力和資源,而無暇推動區域經濟合作,也難以專注于科技研發以及經濟自主發展等戰略性的關鍵領域。可以說,這是一個多層次的牽制手段。
面對這種局勢,中國需要保持冷靜,更要看清外部勢力的真實目的;對印度來說,是否要繼續“戰略自主”,也到了必須做出抉擇的時候。若一味聽從西方的戰略安排,把中印之間的問題無限放大,那么最終損失最大的恐怕不是別人,而是印度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