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5月16日下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和徐匯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上海主會場活動暨文化遺產季啟動儀式在徐匯區徐家匯書院舉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廖燕靈出席并致辭。
圍繞“守滬文脈,創享未來”主題,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全市將推出80項主題展覽、百余場線上線下特色主題活動,涵蓋知識競賽、互動體驗、音樂演出、文創市集等多元形式。上海的博物館、文物建筑、城市文化空間將融合為一座沒有邊界的“博物館”。
171座!博物館的外延在不斷擴大
上海是近代中國博物館的發源地。150多年前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徐家匯博物院。當下,上海已經成為全國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城市,博物館早已融入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獲取知識的不可或缺的場所。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備案博物館171座。以2024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0.26萬計,每14.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949個,共接待觀眾4086萬人次,相比2023年增長31.9%,創歷史新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內涵外延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博物館已不僅僅是一所大學校,它在賦能城市發展、美好生活、社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城市消費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活動當天,在徐家匯書院廣場上,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本市20余家重點博物館、美術館、老字號、文創企業的攤位一字排開,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駐足。這是首屆“申活集”文物文創巡回市集的首場,也是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市集在徐家匯書院廣場持續至5月18日,后續還將在黃浦區思南公館、楊浦區大學路和虹口區今潮8弄等地接力登場,持續將文博熱有效轉化為消費熱。
為推動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更深度融合,市文化和旅游局當天發布了“守滬文脈”上海文化遺產主題游地圖,啟動文物探尋行動,精心規劃的紅色記憶、博物致知、尋根溯源等8條尋訪線路,涵蓋熱門文物建筑、博物館、歷史街區等,搭配數塊文化地圖拼圖,邀請市民游客以文物為密鑰,以城市為卷軸,串聯歷史記憶與當代探索,開啟穿越時空的文化解碼之旅。
145座博物館、73家美術館限時減免費開放
今年文化遺產季期間,145座博物館、73家美術館將在5月17日至5月19日實施減免費開放,以惠民舉措拉近公眾與文化遺產的距離。也有多家文化場館結合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推出各種活動。
其中,徐匯區圖書館(徐匯區土山灣博物館)特別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通過特展、跨界合作、沉浸式體驗、城市文脈微旅行等多元形式,探索博物館在當代社會中的創新角色。
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市民可以走進土山灣博物館參觀“被凝固的時光:土山灣牌樓與寶塔的百年世博情緣”特展,特展以實物與文獻結合的方式,首次將牌樓與寶塔模型圖片集中展示,重現土山灣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篳路藍縷”;還可走近嘉佩樂酒店,在嘉佩樂圖書館內,參觀“尋找土山灣”臨展,尋找土山灣木雕牌樓和寶塔的源頭。
5月17日,徐光啟紀念館推出“走進‘徐光啟’:請叫我科學家”親子主題活動。徐光啟是中國放眼看世界的先驅,被譽為“中西會通第一人”。活動結合《徐光啟的科學筆記》探索手冊,用生動有趣的故事,結合豐富的文史資料和展陳,為親子家庭講述“中西會通第一人”徐光啟。此外,徐光啟紀念館將于5月18日晚推出“博物館奇妙夜”特別活動——《徐光啟》沉浸式劇本游戲。
記者:王永娟、朱昱偉、康家輝
編輯:陳海笑
校對:耿潔玉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