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閱讀之前,麻煩您先點個“關注”,這樣方便我們交流和分享。作者會盡全力創作更多高質量的內容。
各位朋友,暫時把那些煩心事放一放,盡情享受當下的快樂時光吧。
前言
繼父去世后,一家祖孫三代決定改回生父的姓氏,這一舉動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大家紛紛好奇,這是怎么回事?深入了解后才發現,這背后其實蘊含著中國人對“認祖歸宗”的深刻情感。
家族集體改姓
最近,廣東發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一家祖孫三代同時改姓。這個消息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在此之前,很少有人聽說過這樣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感到非常驚訝,紛紛前來圍觀。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繼父去世后,祖孫三代人一致決定將原來的“黃”姓改為“丘”姓。而這位繼父一生沒有自己的孩子,他把養子當作親生兒子撫養長大,并且養子后來也有了自己的后代。
然而,就在繼父剛去世不久,養子和他的后代就改變了姓氏。對此,有網友指責他們忘恩負義,認為雖然這些人不是繼父的親生子女,但畢竟繼父養育了他們一輩子,理應回報這份養育之恩。
自古以來,生育與養育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恩情,其中養育之恩往往比生育之恩更為重要。因此,對于黃先生一家的做法,許多網友表示無法接受。
盡管如此,黃先生一家仍然堅持改姓。那么,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原來,這件事要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黃先生還很小的時候,他的親生父親就去世了,之后母親再婚。
于是,黃先生跟隨母親來到了繼父家生活。由于繼父為人善良,一直把黃先生當作親生兒子對待,就這樣,黃先生逐漸長大成人,姓氏也沿用了繼父的“黃”姓。
沒想到的是,在繼父去世后,黃先生立刻帶著自己的后代去改姓。從改姓這件事情本身來看并沒有錯,但黃先生的這種行為在外人眼中顯得不夠尊重繼父的養育之恩。
繼父撫養了他們一輩子,結果去世后卻馬上改了姓氏,這樣一來,繼父這一支血脈就算是徹底斷絕了。那么,他們這樣做究竟有什么目的呢?難道改回原姓會有某種好處嗎?
網友們對此展開了各種猜測,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他們原本屬于一個大家族,父親去世后,家族分成了兩支。現在黃先生想重新回歸這個大家族,所以才決定改姓。
黃先生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認祖歸宗,回到家族的族譜中。即使過程艱難,他也決心要把姓氏改回“丘”姓。為了證明血緣關系,黃先生一家與生父的親戚進行了血液檢測,結果顯示血緣相近。
最終,黃先生一家成功改回“丘”姓。對于這件事,網友們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網友們的觀點
我也是被繼父養大的,他比我親生父親更負責任,對我媽媽也更好。我希望他能長壽,至少能和我媽安穩地度過余生。如果需要照顧,我和妹妹都會盡全力。我認為養育之恩遠比生育之恩更重要。
我爺爺是入贅的,家里所有人都隨奶奶的姓。幾年前爺爺去世后,他那邊的兄弟打電話給我爸爸,讓我們改回爺爺的姓。說實話,有點不好意思,畢竟爺爺年輕時靠奶奶家接濟。
我們村里有個孩子是被養父母養大的,成家立業后,等養父母去世了就認回了親生父母那邊,遷戶口也改了姓。沒幾年大兒子就生病去世了。
后來請高人指點,又遷回了戶口改回了姓,需要村里簽字,折騰了好一陣子才搞定,最后收拾了老房子全家搬回去住了,人也變得踏實多了。
我姥姥她們村有個光棍娶了帶孩子的妻子,孩子的親生父親還活著。趕集時遇到親爹,孩子都不敢相認,還是繼父大氣,繼續讓叫爹。幾個孩子都沒回去,留在村里生活。
后來他們的媽媽去世了,這幾個孩子依然和繼父生活在一起,最后和繼父葬在了一起。
太絕了!我老公的爺爺當年改嫁后跟了繼父的姓,后來成家后又改回了親生父親的姓。但是,我老公的爺爺有四個孩子,兩兒兩女。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隨繼父的姓,另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隨親生父親的姓(我老公的大伯和大姑媽姓馬,我老公的爸爸和小姑媽姓錢)。
男人總是對父姓有一種骨子里的執著,甚至可以不顧繼父的養育之恩和母親的生養之恩,寧愿改成只養了三四年生父的姓,也不愿隨養育了幾十年的繼父和生母的姓。
如果只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生父,完全可以自己單獨改姓,留下家族其他人繼續姓黃,或者在改姓時留下一兩個晚輩繼續姓黃,這樣繼父老黃也能有后人。
雖然老一輩人講究“認祖歸宗”,但也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考慮。都說生恩不及養恩大,更何況黃先生兄弟三四歲時,繼父就開始撫養他們了,幾乎和親生父親沒什么區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