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懸念或許不是“誰能接手”,而是“誰愿真正重塑一個褪去投機色彩的新卓翼”。
文/每日資本論
這家“華為概念股”或將易主,原因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5月15日晚間,深圳市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卓翼科技)公告稱,控股股東夏傳武持有的公司共計12.48%股份擬進行司法拍賣。若交易完成,這位曾掌控公司十余年的創始人,持股比例將從12.76%銳減至0.28%,卓翼科技或將遭遇成立21年來的首次實控權更迭。
此事也在股吧里引起了熱議。部分敏感的投資者認為,“這是第二個ST嶺南”。該股已經連續10個跌停板。還有網友擔心:“朋友你會不會變ST???”當然,也有投資者表示,“按照正常邏輯,原來的實控人虧損,換一個會好點,東西想賣個好價格,必然把股價搞得高高的,才有談判籌碼?!?/p>
資歷久一些的投資者或許對卓翼科技董事長的故事有所耳聞——他可是“二進宮”了。2004年,夏傳武與田昱等共同創立卓翼科技,憑借為華為、小米等頭部品牌代工迅速崛起,2010年成功登陸深交所。然而,這位“代工之王”的野心逐漸偏離正軌。2018年,夏傳武辭去董事長職務,但退居幕后的他并未遠離權力核心。
隨后,情況變得糟糕起來。2020年10月,夏傳武因涉嫌操縱證券市場被寧波市公安局逮捕。2023年12月,深圳市公安局再次以同類罪名將其逮捕。2024年4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其有期徒刑七年,罰沒金額合計6630萬元。
夏傳武的故事如同一部資本市場的黑色寓言。這場個人悲劇的背后,是卓翼科技長達十年的治理潰敗。2020年9月,深圳證監局對夏傳武、昌智、陳新民三任董事長及多名高管出具警示函,直指公司2013-2020年間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財務核算不規范、信息披露不準確”三大頑疾。
簡單說,一家頂著“華為概念股”的公司,老板卻喜歡當“股神”,可又沒那兩把刷子,最終不僅把自己玩到監獄,還把好好的一家公司搞的深陷虧損。
接下來,誰來接盤卓翼科技?其命運會產生轉折嗎?
事實上,卓翼科技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折射了中國消費電子代工黃金時代的縮影。2004年成立之初,公司以ADSL調制解調器、無線路由器等網絡設備代工切入賽道,2010年上市后迅速擴張至智能手機、智能穿戴領域。憑借ODM(自主設計制造)與EMS(電子制造服務)雙輪驅動,其客戶名單囊括華為、小米等巨頭,2019年營收一度超過33億元,銷售毛利率保持在超過12%,甚至高于同期工業富聯等同行。
但代工模式的基因缺陷在行業紅利消退后顯露無遺。2020-2024年,卓翼科技連續五年虧損,累計凈虧損超15億元,研發人員數量從2023年的388人減少至2024年的295人,減少23.97%;研發人員數量占比從10.92%降至8.20%。2024年,盡管營收同比回升10.3%至17.07億元,但歸母凈利潤仍虧損2.18億元,毛利率僅2.27%,較巔峰期縮水近八成。
從卓翼科技的經歷來看,其存在三大結構性矛盾。首先是大客戶依賴癥。2024年,公司前五名客戶合計銷售金額1,434,128,500.17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達83.99%,客戶集中度較高。若主要客戶的經營狀況、采購策略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對公司的營業收入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重資產擴張陷阱。2021年投產的河源基地成為財務黑洞。這個被寄予厚望的“明星項目”自建成投產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21年至2024年,河源卓翼的收入分別是1.02億元、9.4億元、10.41億元和11.76億元,凈虧損分別為3753.93萬元、3794.73萬元、1569.11萬元及923.37萬元。
可以佐證的是,2022年,河源卓翼迎來投產后的首個完整年度。但也是自2022年起,卓翼科技的毛利率出現大幅下滑,甚至一度出現毛利率為負數的情況。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戰略搖擺失焦,從量子點顯示、TWS耳機到AI眼鏡,卓翼科技十年間追逐不少風口,也股權融資不少真金白銀,但卻因資源分散、技術儲備薄弱,最終淪為“偽概念”炒作工具,其研發人員減少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
有意思的是,2021年3月,卓翼科技曾試圖通過控制權變更實現“涅槃重生”。深智城擬通過“定向增發+表決權委托”的雙重方式控股卓翼科技。2021年4月,表決權委托生效后,卓翼科技實控人變更為深智城。定增事項一直在推進中,中途還曾下調過募資金額,但次年卻以終止收場。
值得注意的是,深智城由深圳市國資委100%控股,彼時卓翼科技欲易主為深智城消息披露后,被投資者看作是重大利好,而隨著定增終止以及表決權委托協議的解除,深智城將不再接手卓翼科技控制權。
這場“先上車后補票”的資本實驗,最終因治理頑疾、業績等種種原因而夭折。問題是,如今卓翼科技的情況并未發生實質性轉變,那么誰愿接盤“燙手山芋”?
截至2025年一季度,卓翼科技資產負債率已高達82.66%,達到歷史峰值。且貨幣資金3.3億元,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3.41億元,資金鏈緊繃。
每日資本論認為,司法拍賣后,新實控人需兼具產業整合能力與資本耐力。潛在接盤方中,華為、小米生態鏈企業或具備業務協同優勢,但需警惕“殼資源”炒作;地方國資雖能提供短期流動性,卻難解代工模式根本性困局。
此外,剝離河源基地等虧損資產也是處理債務壓力的常規手段。但租賃合約剛性約束下,或需通過債務重組、資產證券化等手段緩釋壓力。聚焦儲能設備、AIoT硬件等高毛利領域或是出路,但需客戶資源與研發投入雙重加持。
需要提醒的是,引入戰投注資、債轉股等方案需平衡股東與債權人利益。2025年一季度,卓翼科技的應收賬款達4.84億元,存貨1.32億元,如何盤活這些“沉睡資產”將成為關鍵之一。
無論如何,如今司法拍賣或成為卓翼科技命運轉折點。若新股東能以產業思維重構價值鏈,通過技術升級切入AIoT、萬兆光網等前沿領域,這家老牌代工企業或能絕處逢生。反之,若再度淪為資本籌碼,等待它的或許是更深的深淵。
或許在這場救贖游戲中,最大的懸念或許不是“誰能接手”,而是“誰愿真正重塑一個褪去投機色彩的新卓翼”。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若您覺得有價值,麻煩您點贊、轉發。祝身體健康,掘金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