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笑話。
前段時間,特朗普說美國六代機已經秘密試飛了近5年,將成為“歷史上最致命的戰機”.......
飛了5年居然一張照片都沒有?
還不如說特朗普上一任期時,飛機本來已經準備好了,但該死的拜登政府停止了這個項目,導致項目停滯了4年。
再一個可能就是,在各國研發的六代機里,美國也實現了只有中國六代機沒掌握的光學隱形功能----
即美國F-47不但具備光學隱形,還掌握了機體的全時域二維化技術,以PPT的形式威懾整個世界!
言歸正傳。
為什么大國都在搞六代機?
第一個原因,比五代機更牛逼。
新五代,具備了4S標準(隱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性、超態勢感知能力);典型的如美國的F-22、俄羅斯的蘇-57、中國的殲-20。
而代差就意味著“降維打擊”。
2006年的美國“北方利刃”模擬演習中,F-22與自己的F-15交手,創造出144:0的逆天紀錄。
事后研究發現,F-22之所以取得巨大優勢,是因為高隱身和大功率有源相控陣雷達共同構成的信息作戰能力。
(藍色是f22,紅色是f15)
但事實上,這只占了五代戰機4S中的兩個S,f22在物理域同樣有巨大優勢:
在超音速巡航狀態下發射導彈,不但能提高導彈射程,還具備攻防轉換能力,在不損失速度的情況下快速掉頭,利用超巡速度迅速消耗掉來襲導彈動力射程,然后對三、四代機形成了巨大的不可逃逸距離優勢。
所以,要想要碾壓對手,就必須研發出領先對手一代的全新戰斗機。
目前中美都有已服役的五代機,未來誰能稱霸天空,就要看誰先研發出六代機來。
那么,什么是六代機?
以前我們總是“摸著西方國家過河”,但到了六代機這步就摸不動了。
原因很簡單,你翻遍全世界都拿不出一款六代機的實物。
不過,雖然沒實物,但很多國家對新一代戰機早就下手了。
比如俄羅斯的PAK DP,法德西推出的NGF,可惜這些還都處在紙面狀態。再就是英意日的“暴風“戰機。
最早是心氣很高的日本人,在2010年就開始F-X計劃,不過到現在也沒有下文。
然后是英國,2018年在范堡羅國際航展上高調展示過下一代“暴風雨”戰斗機的全尺寸模型,但發動機質量不過關,到現在還沒弄出個123來。
而日本人卻能搞出推力巨大的XF-9航空發動機,加力燃燒時推力超過了14噸,能實現20度的矢量控制。
英國人一看直流口水,向日本伸出了橄欖枝:來呀,一起搞六代機。
參與的日企有三菱重工和石川島播磨重工集團,英國的是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和BAE系統公司。
意大利一看都六代機了挺高端的樣子,就申請入群,三人幫形成了。
但滑稽的是,三家都以為對方出錢自己出技術,結果一碰頭都一個德行。
再就是訴求不一致。日本要求航程高,英國講究攔截,意大利連自己需要啥都不知道。
這票國家四代機都沒整明白,還搞第六代。最后玩了個寂寞。
相對靠譜的就是美國的六代機了,項目名稱NGAD,中文譯名叫:“下一代空中主宰”。
厲害處在哪里呢?
首先性能上強調高速飛行、高空和超遠程打擊能力。(最高飛行高度2萬米,最大飛行速度是2.2馬赫,作戰半徑大于1000海里)
再就是,六代機具備多域態感知能力和與不同平臺的協同作戰能力。
就是與包括服務自己的“忠誠僚機”等不同平臺,在陸地、海洋、天空、太空等不同作戰領域的協同作戰。
而這個旨取代F-22“猛禽”成為美國未來空戰的主力、被特朗普吹上天的F47,所謂的最大的亮點在于兩個:
更強的隱身能力,很玄乎的“隱形++”;
再一個就是作戰半徑超1000海里;
先說第一個。
賬面上的“隱形++”(或“S++”),意味著F-47的隱身能力顯著超越現有的F-22(“隱形+”)和F-35(“隱形”)。
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就要獲得超強的隱身性能和減少空氣阻力------
除了用新一代雷達吸波材料和主動隱身技術外,優化發動機排氣系統,降低熱信號,避免在高速飛行時因紅外輻射暴露(比如超過2.5馬赫可能導致隱身失效)。
重點是取消垂直尾翼、采用扁平機身和升力體設計,減少雷達反射面,實現全向隱身;
另外要是保留鴨翼設計,可能削弱隱身效果(鴨翼會增加雷達反射面),所以這個大概率也會被取消。
所以這玩意外形最終可能被設計成超扁平,看起來就像個三角形。
但問題是,同時取消了垂直尾翼和鴨翼,轉向、甚至基本的飛行姿態都很難控制。
這就要靠發動機噴口的方向變化和飛行控制系統自動進行來實現,要不然這個外形設計就是完玩了個寂寞。
第二個。
F-47的標稱作戰半徑為1000海里(約1852公里),相比現役機型(如F-22的590海里、F-35A的650海里)高出一個層級,戰略價值體現在:
在印太地區,美軍需從遠離中國導彈射程的基地(如關島)發起行動,長航程可減少對空中加油的依賴,降低在“第一島鏈”內被攔截的風險。
再就是結合無人機協同作戰(如YFQ-42A/YFQ-44A無人機,作戰半徑達700海里),F-47可執行縱深打擊、電子戰和偵察任務,形成“有人機+無人機”的分布式殺傷鏈。
不過在實戰中因掛載武器、電子對抗和機動需求,特別是長航程依賴高效發動機(如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AETP,但現在這個技術還沒成熟),實際作戰半徑可能縮水至1000公里左右,遠低于中國殲-36戰機2800公里的作戰半徑。
但不管怎么樣,畢竟人家在五年前就準備這東西了,而且看起來特別的牛逼,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六代機的框架標準。
只是2019年美國就說5年后就能試飛,結果五年過去了還在PPT上,現在又搬出來咋呼了。
當時為什么撂攤子了呢?
總結起來兩個原因:
一個是太燒錢;另一個是性能達不到預期。
之前文章里反復說過,這些年美國搞的是相對賺錢更輕松的金融,已經完全看不上又臟又累的制造業了。
后果是工業水平越來越垃圾,特別是航空制造業。
所以,美國的六代機研發和制造成本一路推高,算下來單機成本到了3億美元,要知道曾因為太貴而拆了生產線的F-22,單價滿打滿算也不過1.5億美元。
問題是不光價格貴,預期性能也很不理想。
因為中國戰斗機發展得太快了,美國真正要的不是全面超越F-22的六代機,而是得超過“中國的六代機”才行。
簡單理解就是類似七代機,始終壓中國一代。問題是就美國玩廢了的工業水平,短期內造出連跨兩代的戰機可能嗎?
按這個“”宏偉”目標,美國六代機顯然達不到預期了,項目停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哪怕現在認命,先搞傳統意義上的六代機,但把研發的重任偏偏選中了波音。由此也就知道未來F47最終戰斗力是啥樣了。
不過,就像當年南海對峙美軍撤退后,中國周邊的游戲規則就不能他一個人制定一樣。
他們六代機擺爛,我們當然不會駐足等待。
那么,接下來就且聽東方的龍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