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渡蘭君
來源:渡蘭(ID:dulantea)
古人有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對兒女的關心牽掛,不會因自己老了,兒女長大了就停止。
父母總想著為孩子做些什么,給孩子留下點兒什么。
有3樣東西,無論有錢沒錢,一定要留給孩子。
1
勤儉持家,是最好的財富
上了年紀的人愛講一句話: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有些人不理解父母的節約,覺得他們明明有錢,還要在衣食住行上表現得小氣、窮人相。
當過家的人就知道,幸福都來之不易。
曾國藩有十六字的“治家格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治家,會要求兒孫們早起,除了勤奮讀書以外,還督促他們掃屋、擦桌、收糞、鋤草。
曾國藩見京城的子弟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進京居住。讓妻子和子女住在鄉下老家,因手無余錢,只能親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
曾氏后人一直以勤儉的美名傳世。或許在世人看來,曾國藩沒必要那么摳門,對家人那么嚴苛;
在他看來,把勤儉的品質教給后輩,遠比教他們如何穿金戴銀來得更有裨益。
因為如果一個家庭保持勤勞節儉的家風,那么幸福的生活得以長久保障;
而如果一個家庭懶惰、驕奢,即使坐擁金山銀山,也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朱子曾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懷著感恩的心態,認真對待衣食住行,珍惜好點點滴滴的幸福,福氣才能延續、綿長。
家若勤儉,日子蒸蒸日上。
2
善良做人,是最好的福報
《周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很多人求神拜佛,希望能夠得到老天的庇護,但禍福從來不是求得的,而是要修得的。
安徽的周氏家族后代才俊輩出,在各行各業都有很大建樹。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家風好。
周氏家族的開基祖周馥是秀才出身,他為官時體察民情,時常周濟窮人,做出了很多善舉,被百姓評價為:“功德在民”。
周氏的家訓中有一條提到:“行善以能興學、教人為上,周濟孤寡次之。”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周氏家族打破了這個常規,一舉成為了名門望族,這些都離不開世代相傳的善行。
一個人在世間行走,再富貴也會有人討厭,而品行好的人總不會惹人妒忌怨恨;
一個人的權勢滔天,未必沒有禍,而如果樂于為善,福雖然還沒有到來,但與禍的距離卻已經很遠了。
做人厚道是個慢收益的過程,太多的人喜歡急功近利,用小聰明損人利己。
善良的人則選擇活得厚道本分,是一種有遠見的體現。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做善事,結善緣,得善果。善良的人不會真的吃虧,所付出的善良,終會得到相應的福報。
3
家庭和睦,是最好的家風
聽過一句話:
“親情疏離,住高屋華堂亦興味索然;家人和睦,居竹籬茅舍也意足心滿。”
人在年輕時總覺得,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在外面拼出一方天地。
到了一定年紀,見多了生活的一地雞毛,就會發現:
一家子和和美美,比什么都有意義。
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被迫逃亡到日本。他的妻子李惠仙成了整個家族的支柱。
流亡期間,梁啟超曾多次寫信,感謝妻子對家庭的照顧。
得知思成與思永兄弟倆頑皮摔傷,梁啟超還寫信向大女兒“告狀”說:
“思永嘴不能吃東西,思成便大嚼大咽去氣他;思成腿不能動,思永便大跳大舞去氣他。真頑皮得豈有此理。”
話雖如此,梁啟超卻并未責備孩子們的玩鬧,反而體貼關心孩子,說:“他們弟兄兩個勇敢和純摯的性質,我很喜歡。”
梁啟超家有九子,卻都能和睦相處,離不開成員間的體諒與包容。
小事不吵,生活才有溫度;大事齊心,日子才有奔頭。
一個家就算錢再多,房子再大,可要是爭吵不斷,也不會感到多幸福。
溫馨笑語,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珍貴。
家庭和睦,才是最高級的炫富。
一個家,什么最重要?
是用之不盡的財富,是富麗堂皇的住宅,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出門前的一抹微笑,回家后的一個擁抱,才能給心靈以真正的慰藉。
當父母把勤儉、善良與和睦的家風留給子女,就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