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zhihu.com/question/658616126/answer/3537925166
明朝狀元試卷 2460 字無一涂改,可能嗎?
可能
但也可能是裱糊的好
殿試不謄錄也不糊名;
明清科舉試卷要求卷面無涂改,但不代表考生沒有涂改。
狀元的試卷未必沒有涂改,可能只是他手工活好而已。
鄉會殿三級考試中,卷面都不能出現涂改痕跡。一旦出現字跡不潔、錯字、別字包括忘記避諱的字眼,哪怕只有一個字,也是直接黜落。
所以可以說不僅是狀元,幾乎所有的上榜考生試卷都沒有涂改痕跡。
那為什么說不代表考生沒有涂改呢?
如果你手頭有科舉考試試卷真跡,放在陽光底下看,會看見紙張上有斑駁的痕跡。
這是因為科舉考試時,為預防考試時筆誤,考生進考場前,會攜帶與卷紙相類的紙漿和毛刷、瓶子、刀子、剪子、爐子等工具,當卷子出現錯字,考生會將它挖去,均勻地撒上紙漿補起來,再用烤爐烘干。
對考卷的修補必須要直至同原卷外表沒有區別才算合格。
在筆誤處挖洞、補漿、焙干是一套非常細致的技術,卻也是每個科舉考生必備的基本功。
所以狀元的試卷未必沒有涂改,可能只是他手工技術好而已。
解釋幾個問題,大部分評論請不要用你的常識挑戰其他人的專業知識。
首先,挖補有一套專用的工具,在書店之類的地方裝在小盒里成套出售,里面的小刀一般有竹木或者薄鐵等材質。
在鄉試的階段,考生可以帶很多東西,例如卷布、油布門簾、號頂、小凳、釘、錘、蠟燭、燭臺、蠟簽兒、蠟剪兒、擱腳板、枕頭、鋪蓋、面盆、衣竿、水筒、風爐、合銅鍋、銚子、匙箸筒、飯碗、茶盅、炭、香等等。
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明確說:“(考籃里)又是一分匙箸筒兒,合銅鍋、銚子、蠟簽兒、蠟剪兒、風爐兒、板凳兒、釘子錘子之類。”
這些就是挖補工具。
第二,殿試階段,很多人覺得帶著挖補刀見皇帝是大不敬,這完全是臆想。
首先,殿試的時候見不到皇上(最多開考前遠遠地見一面),皇帝只負責出(選)考題,要面見皇上需要等到瓊林賜宴。
其次,文具刀真的很小,根本不會有人管。
最后,關于生火的問題,殿試因為沒有黜落,所以沒有那么嚴格。皇家為示優待士子,還往往會提供熱茶、碳爐等等,考試環境和鄉試不可同日而語。
(說個題外話,殿試別說帶文具刀,還可以背桌子去。保和殿的官試桌只有一尺多高,是北方炕桌樣式,南方士子要盤腿而坐,很不習慣。于是許多人自制一張高考桌,背上殿去,考桌木板蒙布為面,鐵條為腿,活動可折疊。)
其次,很多人說:為什么不打草稿謄抄。
確實有草稿紙。但草稿紙數量有限,需要打草稿和謄錄出場文(帶出考試給師友品評)。
其次,正式上交需要用謄真的朱線紙,一般來說12或14頁,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每頁300字。鄉試不止需要答一道題。
最后,關鍵問題是時間,考卷的字跡對考試成績非常關鍵,尤其是殿試只糊名,不謄錄,因為殿試重書法,要依書法排名次。
說白了考生不是在寫字,是在寫書法作品。如果出現了錯字,就把整卷謄抄一遍,需要多少時間?
而對考生來說,挖補往往更快更便捷。
最后,根本性的證據是實物,我說了,在博物館里打開柜子,把清代殿試卷放在陽光下看,是可以看到挖補痕跡的。
清代筆記出現很多關于鄉試殿試階段挖補的記載,最著名的是狀元實業家張謇,《凌霄一士隨筆》里說光緒二十年(甲午科),翁同和是殿試的讀卷大臣。
張謇的卷子挖補一個字,挖掉后卻忘了補寫。翁同和替張謇補寫,而且一定要取張謇為狀元。
當“光緒嘗詢翁以此卷何故為元,對曰:“殿試向重寫而不重作,此卷則寫作均佳,允可冠冕多士。且今年皇太后六十萬壽,此人為會試第六十名貢士,適符慶典,可為國家得人賀。”
可見,不管是哪級科舉考試,都是有挖補。所以這份明朝狀元試卷,我沒過眼,到底是否有挖補我不得而知。但如果僅僅是無錯別字,似乎不值得驚訝。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