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上,出現過無數帝王,但能考中狀元的僅此一位:西夏神宗李遵頊。
這位"學霸皇帝"的一生很是傳奇:從金榜題名的狀元郎到亡國之君,他的人生軌跡就像他鑄造的"光定元寶"錢幣一樣,既璀璨奪目又充滿悲劇色彩。
配圖
公元1203年,西夏王朝舉行了一場科舉考試。在眾多考生中,一位名叫李遵頊的宗室子弟脫穎而出。他不僅"廷試第一",更因"博通群書,工于隸篆"而被譽為才子。
李遵頊的成長經歷堪稱古代"別人家的孩子"典范。作為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他從小接受良好教育,"年少力學",精通各類典籍,尤其擅長書法,寫得一手漂亮的隸書和篆書。
這樣一位風度翩翩的才子,在1203年的科舉考試中一舉奪魁,成為西夏歷史上少有的狀元郎。
武威文廟的狀元李遵頊
從狀元到齊王,再到大都督府主,李遵頊的仕途可謂平步青云。1211年,這位學霸終于登上了人生巔峰,通過政變廢黜襄宗李安全,自立為帝。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狀元皇帝"就此誕生。
作為一位精通書法的皇帝,李遵頊對錢幣鑄造自然格外用心。他在位期間(1211-1223年)鑄造的"光定元寶",書法美感對比宋代崇寧通寶、金代大定通寶也絲毫不遜色。
根據細節不同還分為多個版別:按錢郭可分為連緣接郭、離緣接郭等;按"光"字有闊光、狹光之分;按"定"字又有闊定、狹定之別。這些精美的錢幣,凝聚了西夏最后的輝煌。
同坑的各朝代錢幣對比
其實光定元寶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低谷期”,曾經和皇建元寶、天盛元寶因存量可觀,書法俊美并稱“西夏三絕”。是遼金西夏玩家的基礎必備品種。
天盛元寶存量較大,單枚美品一度超過500元。而皇建、光定達到了小幾千元,尤其是狀元皇帝的光定元寶,隱隱要成為名譽品的趨勢。
奈何寧夏還有甘肅等地區,多年前出了好幾批窖藏,數量一下子多了起來。導致“西夏三絕”價格暴跌,除了母錢、鐵母,通貨“飛流直下”,皇建、光定的美品跌到千元以下。
篆書光定元寶
而這幾年因為老玩家消化市場存量,以及文物政策的影響,真書光定元寶的數量又開始漸漸變少,價格又重回精品之列。當然品相一般的幾百元仍然能買到,而極美品又超過了1500元,隱隱向兩千元大關進發。
篆書光定元寶則是大珍,2007年10月刊《中國古代錢幣》曾經報道過一枚,稱之為“僅見”,也就是孤品級別。后續考古又發現了幾枚,但數量仍然非常稀少。
2015年華夏以16.3萬拍出過一枚,2016年某微拍群以21.6萬元也拍出一枚(存疑)。大拍沒有查到紀錄,但按近幾年大珍“突然增多”的趨勢,后面應該會出現(笑)。
光定元寶母錢 2014年保利拍賣:流拍
諷刺的是,這位在藝術上造詣極高的狀元皇帝,治國理政的能力卻令人大跌眼鏡。如果古代有"高分低能"的說法,李遵頊恐怕是最佳代言人,和宋徽宗堪稱“絕配”。
在位期間,他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在蒙古和金國之間當“墻頭草”反復橫跳,將西夏拖入了無休止的戰爭泥潭。最終在1222年被逼退位,1226年,李遵頊去世,而在他死后僅一年,蒙古鐵騎就攻入西夏都城中興府。
立國190年的西夏就此滅亡,而且是被滅得干干凈凈,連文字都失傳了。光定元寶因此成為西夏錢幣的"絕唱",當欣賞這枚錢幣時,不僅能感受到其藝術價值,更能從中讀出一段令人唏噓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