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只要基數夠大,各種離奇的巧合都有可能發生。
在我國漢朝時期,就有這么兩個人,他們倆的姓名完全一樣,職業也一樣,甚至連死因都一樣,就連害死他們兩人的仇家都是同一個……
完全一樣的姓名
漢朝初年,劉邦給自己手下的功臣們論功行賞,功勞大的人,爵位自然就高。
當時最高級的爵位莫過于異姓王,能得到這個爵位的人都有著極大的功勞,沒了他就不行的那種。
最開始的時候,劉邦只封了八位異姓王,足見這個爵位的珍貴程度。
在這八位異姓王中,有一個人的稱號很奇怪,與其他人的稱號不一樣。
別人的稱號都是爵位加本名,就比如說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傲,但是這位韓王的后面卻只有一個“信”字,人們都叫他韓王信。
雖然漢朝比較古早,但是漢朝也不會有人以一個“信”字為名吧?
其實韓王信之所以不把全名寫出來,是因為他本來就姓韓,他應該被稱為“韓王韓信”。
韓信大名想必沒有人不知道,他是劉邦的開國三功臣之一,被后世人稱為“兵仙”,說他用兵如仙。
但是此韓信非彼韓信,韓王韓信不是兵仙,下面這位齊王韓信才是。
天下還沒有被平定的時候,韓信曾被劉邦委派去進攻齊國。齊國雖然請來了楚國的援軍,但還是沒能擋住韓信的大軍,齊國落入了韓信的手里。
如果韓信懂一些“人情世故”的話,他現在應該趕緊派人去給劉邦報喜,讓劉邦來處理這齊國的歸屬問題。
但是韓信不懂這些,他只會想出最好的辦法,而不是最合適的辦法。
韓信為了穩定齊國的局勢,就派人去跟劉邦說:“齊國人向來狡詐,而且他們跟楚國的關系還很好,如果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人管理齊國,齊國很有可能會再次反叛。”
韓信建議劉邦設立一個“代理齊王”,負責管理齊國,而且韓信還自告奮勇,說要擔任這個“代理齊王”。
從韓信的角度來看,他提出的確實是一個好辦法,因為齊國與楚國的關系非常好。項羽為了保護齊國,派去了不少人,可惜這些人都被韓信打敗了。
不過這也能說明,齊國在項羽眼中還是很重要的。
關鍵是韓信沒有抓到真正的齊王田廣,如果田廣趁韓信不備又殺回來,肯定會很麻煩。要是能有一個代理齊王在,多少也能抵消一些田廣的影響。
從各方面來說,韓信提出的代理齊王計劃其實沒問題。
而且韓信自己也說了,這是“代理”齊王,他并不是真的想要當齊王。
可是在劉邦看來,韓信剛把齊國打下來,就向劉邦索要“齊王”之位,這是不是太猖狂了?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韓信說的這個“代理齊王”,到底能代理到什么地步。
韓信認為這只是個名號,劉邦卻認為這是王位,關鍵還是劉邦不信任韓信。
不過劉邦為了安撫韓信,還是答應了韓信的要求,并且一步到位,直接給了韓信一個正版的韓王頭銜。
韓信也沒有在意,他繼續打仗去了。
項羽自刎于烏江之后,劉邦馬不停蹄地來找韓信,韓信以為他是來找自己喝酒的,結果劉邦一來就拿走了他的兵權,同時還把齊王韓信改為了楚王韓信。
楚王韓信與韓王韓信是什么關系?他們倆除了名字一樣,沒有別的關系,兩人壓根不認識對方,不過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
楚王韓信與韓王韓信真的就是同名同姓,而且真的是巧合。
雖然韓王韓信也有功勞,但是他的功勞肯定沒有楚王韓信大。
為了做出區分,人們將韓王韓信稱為“韓王信”,而“韓信”這個名字就被兵仙占有了。
雖然漢朝時的人口比較少,但是出現同名同姓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出現這種事也很稀奇。關鍵是這兩人的身份地位還挺相似。
與兵仙同名的韓王信,又立下了什么功績,他這個韓王之位是靠什么來的呢?
完全不同的經歷
眾所周知,韓信出身貧寒,窮得都快要飯了,要不是老婆婆給他一口飯吃,他早餓死了。
但是韓王信可不一樣,他是正兒八經的韓王后裔,純正的王室血脈。
春秋入戰國的關鍵事件就是“三家分晉”,晉國分為了韓、趙、魏三國,韓國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韓國的國君世代姓韓。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是第一個被拿下的,他們甚至沒有反抗,直接就投降了。
秦始皇見韓國的國君居然如此懂事,于是便沒有對他們下手,并且讓他們繼續掌管韓國。
張良投奔劉邦的時候,韓王信就在張良身邊,他也就跟著投奔了劉邦。
雖說是王室后裔,但是韓王信也沒有什么架子,就一直跟在劉邦身邊了。后來劉邦又“還定三秦”,需要有個人去進攻韓國舊地。
劉邦第一時間就想到這位韓王信,于是劉邦就給韓王信封了官,而且還讓他自己去把韓國的舊地拿回來,
韓王信不負眾望,直接拿下了韓國,憑借此功勞,韓王信當上了韓王,劉邦親自封賞。
韓王信就這樣“輕松”地拿回了祖先的王位。
韓信的楚王是靠自己的戰功得來的,韓王信的王位是靠著祖上拿到的,含金量確實不一樣。不過劉邦可不管這些,不管是哪里來的異姓王,都得死!
同樣的結局
漢朝建立之后,韓王信在自己的封國過上了并不舒坦的生活。由于韓國比較靠北,因此經常被匈奴騷擾,韓王信手里又沒有多少兵馬,因此總是被匈奴欺負。
為了反擊匈奴,韓王信屢次向劉邦請求援軍,但是劉邦很不高興,他認為韓王信這是在故意屯兵,準備造反。
因此劉邦在幫了韓王信幾次后,就不理他了。對于韓王信送來的緊急求援信件,劉邦也是置若罔聞。
但事實上,韓王信這邊確實很慘,他真的很需要兵馬。
當得知韓王信手里沒有兵馬后,匈奴單于馬上便帶著大軍包圍了韓王信所在的馬邑。
韓王信多次請求支援,劉邦置若罔聞。韓王信為了保全性命,只好投降于匈奴。
劉邦等的就是這個時候,韓王信剛一叛變,劉邦馬上就有了除掉他的正當理由。
韓王信投奔匈奴之后,便成了漢朝的敵人,劉邦心里便再無顧慮,直接出兵將其殺了。
而另一位韓信的結局,想必有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了。雖然韓信不是被呂后弄死的,但是這背后也有劉邦的默許。
一開始被封為楚王的韓信,已經被劉邦找理由降為了淮陰侯,最后肯定是要將他這個大功臣殺掉的,呂后只不過是把這件事提前了而已。
“楚王”韓信與“韓王”韓信,兩個完全一樣的名字,兩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最后又有著相同的結局。
韓王信本以為自己老老實實就不會被殺,結果劉邦卻逼著他造反。韓信以為自己交出好友的頭顱就能證明自己的忠心,結果還是被降為列侯。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