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合肥市南門小學森林城校區(qū)21級3班星瀾小隊的隊員們,在老師與家長的陪同下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度參與2023年科技活動周。在這場匯聚前沿科技的盛會中,40余名小學生化身"科學探索者",近距離感受國家頂尖科研力量,在沉浸式體驗中播撒科學夢想的種子。
作為中國科學院直屬的科研重鎮(zhèn),中科大以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性成果享譽全球。本次活動周共開放36個科普點、147項科技項目,為青少年打造全方位科學實踐平臺。星瀾小隊首站抵達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實驗室,巨型粒子探測器與精密儀器令孩子們驚嘆連連。研究人員以"核技術如何守護人類健康"為切入點,生動闡釋了高能物理在醫(yī)學成像、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領域的重大價值。
在深空探測實驗室,嫦娥探月工程模型與火星車仿真系統成為焦點。"原來月球土壤里藏著太陽系的秘密!"面對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深空探測設備,學生們通過VR技術體驗地外采樣,直觀感受航天科技如何解碼宇宙奧秘。地理科普展區(qū)則帶領孩子們開啟"時空穿梭":從38億年前的古老巖石到天外隕石,從地震波監(jiān)測儀到大氣成分分析裝置,中科大學子用"石頭會說話"等趣味實驗,將地球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探索故事。
最受期待的當屬光電子科學實驗室。在這里,孩子們親手操作激光干涉儀,觀察光的波粒二象性現象;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走進"納米材料內部結構,體驗微觀世界的奇幻魅力。"原來量子糾纏就像心靈感應的粒子!"隊員王同學在科普答題環(huán)節(jié)脫穎而出,獲得科研人員贈送的量子衛(wèi)星模型紀念品。
"科技報國不是口號,而是無數科學家用實驗數據堆砌的理想。"帶隊教師張曉琳表示,此次活動通過"觸摸式學習"打破學科邊界,讓課本知識轉化為立體認知。據統計,95%的參與學生完成《科技實踐手冊》全部探索任務,并提交創(chuàng)意科學設想27份。正如星瀾小隊隊長李雨桐在總結中所說:"今天我們種下問號,明天要用智慧把它變成感嘆號!"
這場歷時6小時的科技之旅,不僅讓少年們領略了"大科學裝置"背后的創(chuàng)新密碼,更激活了新一代科技追夢人的內生動力。據悉,南門小學將持續(xù)推進"高校+基礎教育"聯動模式,通過常態(tài)化科學實踐活動,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早期培養(yǎng)注入源頭活水。(通訊員 張景麗 記者 劉職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