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習行書的書友來說,王羲之無疑是最頂級的老師,他的《圣教序》《蘭亭序》又是最頂級的作品。不過,我們在臨摹時會發現,這些作品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字徑普遍只有2厘米左右。書法界一直在說,王羲之最大的遺憾就是“無真跡與大字傳世”。
這一缺憾古人早就發現了,早在唐朝時期,人們就在努力克服這一不足。懷仁耗時20多年集成《圣教序》,它由太宗皇帝的序、高宗皇帝的記和玄奘法師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三部分構成。
熟悉此帖的朋友知道,這也是一部小字行書作品,但您可能不知道,唐高宗在位期間,又命褚遂良父子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部分重新集字并創作,完成了一部字徑大小在5厘米左右的法帖,并摹刻上石。
北宋時,此作被精心拓印并修復,后來原碑損毀,拓本則傳承了下來,名為《宋拓集王羲之心》經。它先后被宣和內府、紹興內府、賈似道、周天球、梁清標、清內府收藏。清亡后流入日本,重新進行裝裱和修復,并進行了適當放大,使得全卷清晰度、細膩度近乎真跡。
此作填補了王羲之無大字傳世的遺憾,又為學右軍行草提供了范例,一方面可以從中領略典型的筆法,如尖鋒入紙、絞轉、牽絲、一搨直下、翻筆、搭筆等,另一方面又知道了如何將王羲之字放大來寫,如何用魏晉筆法寫大氣象的作品。這部作品每個字都稱得上是“天花板”水準,值得作為“日課”長期練習,可惜至少九成書家沒聽過更沒見過此作。
此作共58行、260余字。起筆多露鋒直入,順勢帶出橫畫,收筆空收帶意,無刻意雕琢,行筆中鋒,轉折處方圓兼施,絞轉如折釵股,剛柔對比較《蘭亭序》更多一份莊重肅穆。結字因字賦形,左密右疏、上重下輕、牽絲映帶,同字異構卻和諧統一。
縱覽全卷,氣韻簡靜沖和,書境與禪境共鳴,筆勢從容不迫,雖字字獨立,但通過起收筆的呼應傳遞氣脈,筆斷意連。行距疏朗留白、濃淡自然,這種不激不厲的氣韻,正是王羲之書風的極致體現。
對初學者,可從中學習中鋒行筆、因字賦形的基本法則,避免陷入狂怪無度或板滯無神的誤區。正如明代項穆所言:“右軍此經,筆筆不妄作,字字有來歷,而其妙處,正在于平淡自然,含天機于造化。”。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超高清1:1的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便于大家臨摹學習。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