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SU7 Ultra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涉嫌“虛假宣傳”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原以為小米道完歉,給些補償(2萬積分,約等于2000元現金),事情也就慢慢過去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事情越鬧越大,甚至到了車主欲聯合起訴小米汽車的程度。不論幕后有沒有推手,都表明:這個坎兒,小米和雷軍怕是很難過去了。
針對此事,網上熱議不斷,有褒有貶,更有諸多衍生話題持續發酵,信息一時真假難辨。更有人火上澆油,拿小米的周銷量“下滑”說事,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除此之外,網上又曝出小米SU7大燈外框和翼子板存在翹邊現象,并引用專家的話說:從業12年沒碰到過。直指小米“設計制造汽車經驗不足”。
小米危機集中爆發,讓雷軍猝不及防。
內部演講中,雷軍坦言,3月底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讓小米受到了狂風暴雨般的質疑、批評和指責。這場事故讓小米意識到公眾對其的高期待和嚴要求,也標志著小米不再只是行業新人,而需要承擔起大公司、行業領導者的責任。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僅僅是開始。
隨著雷軍從“閉門斷交”到“重新營業”,僅僅1個月時間,小米汽車所面臨的輿論環境,已然波譎云詭,瞬息萬變。小米再也回不到過去那種順風順水,如有神助的“所向披靡”狀態,而要面臨更多的質疑、攻擊、壓力和疲于應對。
小米錯了嗎?小米當然有錯,但不至于遭受“千夫所指”。
比如,面對小米SU7 Ultra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配件“虛假宣傳”的爭議,小米汽車其實有很多選擇。其中,對外界影響最佳的處理方式,無疑是為所有已下定用戶免費退車。據媒體估算,總計損失約在3-4億元。對小米而言,其實算不上多大的損失,何況作為新品牌,誠信和坦誠遠比掙錢更重要。花錢買個教訓,順便贏得輿論的掌聲,扭轉危機走向,不失為一步好棋。
然而,站在企業的角度,這卻未必是一個好的選項。畢竟,小米汽車不同于小米集團,造汽車也不同于造手機,免費退車的代價或許遠比我們局外人想象的大,這恐怕也是#退訂會小米汽車崩塌#相關話題沖上熱搜的重要原因之一。
“退訂會導致小米汽車崩塌”肯定是危言聳聽,這也被小米高管辟謠了。但從小米高管頻繁與車主對面對溝通交流,想爭取最大程度諒解的舉措來看,“免費退車”似乎不太可能,而退一賠三,更是不可能的。
輿論天然喜歡爆炸性的話題,不管真假,這個熱搜都讓小米汽車的處境更加艱難。而由此,也必然會影響銷量端的表現。
有媒體統計,最近四周,小米汽車(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銷量分別為0.72萬輛、0.70萬輛、0.57萬輛和0.52萬輛。其中,小米SU7銷量分別為0.67萬輛、0.64萬輛、0.52萬輛和0.47萬輛。借此稱,小米SU7銷量連續三周下滑,降幅近三成。
然而,事實卻是,小米積壓訂單已經超過15萬輛,目前小米工廠月產能僅2.4萬輛,導致交付周期長達20周-47周。因此,說小米汽車銷量受到負面事件的沖擊,可能為時尚早。而真正的影響,可能要等積壓訂單消耗的差不多了,才能顯現出來。目前的狀態,不妨相信小米官方“假期原因”的說法。
結語:
小米負面纏身,有人出主意、有人堅定支持;有人煽風點火、有人趁火打劫、有人落井下石……對小米來說,這注定是一個“多事之秋”。處理好了,會成為行業新的標桿和榜樣;處理不好,也會成為前車之鑒,供友商引以為戒,“警燈長鳴”。
在積極應對之外,小米和雷軍或許也應該期待一下,汽車行業趕緊發生新的大新聞,以便替小米分擔火力;或者隨著網友興趣的轉移,幫助小米更好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這樣的事情,行業內已發生太多次了。小米這次能否安全脫身,我們不妨隔岸觀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