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午間,《越動青春》第三期的節目在東方衛視播出。在這一期當中,登臺了一個越劇《甄嬛》的選段,表演者是楊韻兒。這個作品有趣的地方在于,這位越劇演員在舞臺上的一顰一笑,眉宇之間的華妃氣息,絲毫不輸給電視劇版本當中的蔣欣。而越劇竟然也有《甄嬛》這樣的曲目,也引發了很多觀眾的討論興趣。
我是北方觀眾,對于越劇的知識涉獵相對較少。所以,我在《越動青春》這檔節目播出之前,是不知道越劇《甄嬛》的。在節目播出之后,越劇演員楊韻兒登臺演唱之后,我又特意檢索了一下互聯網上的資料,看到了越劇《甄嬛》的完整版本,并且,看到了這部戲的創作歷程。這是很值得聊幾句的。
咱們很多地方戲種,越演戲路就越窄,已經到了沒有經費補貼就可能無法生存的程度了。更直白一點講,其實很多地方戲已經沒有市場了,無法形成一個商業演出形成市場回報,從而回補創作的過程了。部分地方戲現在的困境在于,還剩下幾位能登臺演唱的,但是,演出的機會也不多,更為掣肘的則是,大量的地方戲其實是嚴重缺乏創作型人才的。因為缺乏創作型人才,繼而造成缺乏新作品,最終,則是失去了市場。
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沒新作品,就容易喪失觀眾,喪失觀眾,就更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回報,則無法反哺戲曲工作者,戲曲工作者們無法在這個行業當中獲得經濟基礎,就更沒法創新、出新作品了。這個閉環,鎖死了很多地方曲藝形式。因為這個閉環的多年存在,很多地方戲種已經缺乏新人從業了。
我對南方的地方戲種了解的不多,對北方的,還了解一些。很多梆子戲種,就面對這樣的問題。每年真正面向觀眾的演出已經沒幾個了,因為演出太少,就更談不上市場化了。沒有市場化的加持,就沒有更多的經費進入。沒有經費,從業者就無法創作出更多的新作品,沒人演,沒人寫,都成了大問題。最終,才是沒人看。
越劇好像是京劇之外,最火爆的傳統戲種。越劇這些年的閉環破局,成績還是非常明顯的。兩個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越劇行業當中,一直在出新的、知名度很高的演員,同時,越劇作品當中,也經常出新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緊隨時代潮流的作品。像《甄嬛》這樣的越劇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
2012年,電視劇《甄嬛傳》首播。2013年和2014年,越劇版本的《甄嬛》就分為上下兩部和觀眾們見面了。這就是越劇創新的速度。互聯網上的資料說,上海越劇院的工作人員看完了電視劇《甄嬛傳》之后,立馬向院長推薦了這部戲。院長則是用了幾天的時間,把電視劇看完了。稍后,院長李莉開始了越劇版《甄嬛》的劇本創作。
我感覺,一個地方戲的曲種能夠持續以旺盛的生命力存在,不僅僅是經典的作品被演繹了多少遍,更是在傳統曲藝形式的基礎上,能夠持續創作出新的內容來。這個時候,創作型的人才就顯得尤為關鍵了。善于創作的李莉當了上海越劇院的院長,似乎便是明證——創作型的人才,才是曲藝行當當中最為需要的。
演繹人才,和創作人才,更像是前方和后方的關系。演繹人才們在前方,沖鋒陷陣,和觀眾們見面,形成廣闊的市場。創作人才們,則在后方,保持原創作品的供給,有好的作品,自然會有好的市場回報。這似乎就是互聯網上經常講的“破圈”,打開一個封閉的小圈子之后,才能形成更大的市場循環。
《越動青春》這檔節目,也是典型的“破圈”。通過這檔節目,為越劇積累了更多的觀眾。尤其是讓更多的觀眾發現,越劇作品當中,是有很多新作品的,是貼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是和觀眾、聽眾的審美站在一起的。如是來看,越劇的路子,是越走越寬闊了。(文/馬慶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