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成電路(簡稱IC)這片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科技前沿陣地,從海外歸來的廣東工業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熊曉明,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深刻內涵,書寫著屬于自己的中國“芯”篇章。
海外逐夢,心系故土
1977年,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憧憬,熊曉明考入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屆大學生。1983年,他遠渡重洋赴美深造,并在1988年獲得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方向)。
其后,他在美國從事高水平科研工作,主持并參與多項代表世界頂尖水平的研究項目,并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陳中寬教授合作培養多名博士,被導師葛守仁教授(EDA世界泰斗)贊譽為“開創中國EDA行業的理想領軍人物”。
然而,身處海外,他始終心系祖國。他深知集成電路作為基礎性、先導性產業,關乎國家信息安全,我國在此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后,急需大量高層次人才。2013年,滿載著對祖國的眷戀和對集成電路事業的熱情,熊曉明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毅然歸國,決心以畢生所學為祖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矢志報國,構筑人才搖籃
回國后,熊曉明將目光聚焦于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立志為祖國培養集成電路領域的棟梁之材。他牽頭探索人才培養的橫向與縱向融通,引入國內外先進課程,打破專業壁壘,以“2+2”“3+1”學制開展跨學科多專業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試點;縱向打通校企合作渠道,設立集成電路IC班、匠心班等特色班級,緊密對接大灣區產業需求。
2021年,熊曉明擔任廣東工業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首任院長,肩負起籌備學院建設的重任。他針對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細分領域,設置了“EDA、電路設計、微納材料、工藝制備、封裝測試、系統應用”6個特色學科模塊,構建起注重產業前沿實踐的“特色” 學科體系,形成跨學科多專業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在他的帶領下,學院已構建完整的本、碩、博三個層次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入選廣東省“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獲批國家級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學院,產教融合特色鮮明,在校本科生900余人、研究生400余人,為廣東地區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輸送了大量高契合人才。
創新驅動,攻克技術難關
在科研領域,熊曉明同樣以創新驅動發展,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他敏銳地察覺到傳統軟硬件設計技術已無法滿足多層次、多維度計算芯片與復雜智能系統的性能與優化需求,于是帶領團隊深入研究軟硬件協同設計技術,實現軟硬件協同控制與優化,充分挖掘硬件資源潛力,保證系統極致性能與極致可靠性。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設計的信息安全芯片、稀疏卷積神經網絡加速器等芯片廣泛應用于車聯網、智能家居、消費類電子等智能終端產品中。2022年,團隊獲批集成電路軟硬件一體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熊曉明擔任中心副主任。
針對傳統信息安全系統加解密與認證計算能力差、保密性與可靠性不足等缺點,項目組通過研究信息安全系統的軟硬件協同設計方法與安全防護機制,研制出基于自主國密算法的安全芯片與信息安全系統,顯著提升智能終端產品的抗攻擊能力和安全性,系統執行周期縮短14%以上、硬件資源利用率達到99%。
在深度神經網絡加速器方面,團隊針對傳統加速器計算效率低、帶寬開銷高、能耗開銷高、能效低等缺點,研究面向3D卷積神經網絡(CNNs)的存算一體頻域加速器架構與免搜索稀疏感知CNN加速器架構設計,顯著提升加速器的性能、能效和可擴展性。
無私奉獻,點亮科普之光
熊曉明十分重視科學普及與產業智庫建設,積極參與國家與地方相關政策制定。
他擔任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廣東省芯片設計與制造專項總體組專家,為政府、協會、企業提供專業領域的智囊支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制定、省重大項目布局、科教聯盟等系列重大事項落地,促進廣東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
面向大學生,他開展集成電路導論課程,組織國產EDA進校園訓練營活動,推動我國國產工具快速發展;帶領學生參加集成電路系列比賽,讓學生深入企業實際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廣東工業大學在集成電路學科競賽表現已位居華南地區前列。
為了啟發中小學生對集成電路的興趣,熊曉明開展實驗互動、視頻科普、走進實驗室等系列活動,并聯合廣東省電視臺在國家科普日開展大型公益直播活動,推動集成電路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2024年,學校設立的集成電路專業認知體驗館獲批為“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
情系學生,甘為人梯
“個人的事業成就再大,其社會價值也比不過培養人才。”在學生培養方面,熊曉明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他不僅嚴于治學,更親力親為——經常深入學生宿舍討論問題,為學生提供思路、修改論文,常常忙碌到深夜;他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比賽和實踐項目,親自帶隊參加每年的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設計大賽,為學生拓寬視野、提升能力創造機會。
他以身作則,守信于人。IC班特有的學制在初期遇到諸多問題,涉及多個學院多個專業以及不同課程的學分轉換。為了讓學生安心學習,他曾答應全力協調解決這些問題。當有學生因修讀學分不夠而面臨不能及時畢業的困境時,他奔波于各個學院和部門,直至問題順利解決。
熊曉明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也是出了名的,但他從不苛刻。他深知,只有嚴格的標準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他要求學生完成的報告必須達到他的標準,達不到的要反復修改直至達標。IC班的兩個實驗室在寒暑假期間也向學生開放,不少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做實驗,只為在學業上更進一步。他常說:“我喜歡這些學生,他們就是IC產業未來的希望所在。”
回國后的第一個春節,熊曉明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他用自行車拉了兩箱書到臨時居住的公寓,每日對各種教材進行比較分析,一心撲在制定教學大綱和培養計劃上。幾個月后,他設計出整套課程、教學大綱和培養規劃,為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生們私下里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大”“熊爺”,既尊敬又愛戴。他們被熊曉明的敬業精神和對學生的關愛深深打動,也從他身上汲取了對學術的熱愛、對集成電路事業的堅定信念。
在他的引領下,一批又一批懷揣夢想的青年投身集成電路領域,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崛起注入強大動力。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當奮楫。在新時代的征途上,熊曉明繼續向著更高的山峰攀登,為我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全部力量。
個人簡介
熊曉明,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廣東工業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院長、廣州國家集成電路基地首席科學家、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廣東省芯片設計與制造專項總體組專家等職務;主要從事集成電路芯片設計、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硬件協同設計、計算機算法等研究;2016年獲評“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2017年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2019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一等獎,2020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22年獲廣東省特支計劃杰出人才。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圖素材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董敏煒 陀艷
審核 | 馮海波 劉肖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